老师的话意味着在主力组讲完话题后,作为替补的我们组只能就其中的某个问题深入探讨。显然之前并不知情的我们并没有达到要求。这么说来,我们组的成果势必没必要展示。
讲真,我也略有遗憾。但是,比起去台上讲重复枯燥的信息,我觉得直接pass是合适的选择。
这时闻风而动的讨论组成员又开始极力鼓励我上台——在干巴巴的PPT无力回天的情况下。
我把如上想法告知后,“鼓励性”的催促并没有停止。
说真的,我急眼了,我想一改往日与人为善的形象,对本是合作伙伴的她们吼一声。
极力鼓动我上台,无非有两种原因:想得到分数,舍不得付出。
第一点我可以理解。别和我谈什么“我没有什么功利心,单纯是因为喜爱学术研究,喜欢做成果展示,喜欢让自己的思维飞起来”,当老师说出能加分时,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抬起了盯了两节课手机的眼睛,大脑里飞速运转着可以和谁搭档得分高。
没什么为什么,我也是学生。承认一下自己在乎考试成绩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我最膈应的是,明明两眼冒着对成绩的渴望,还偏偏摆出淡泊名利的德性。当然,我又毫无理由地相信我的搭档没有这么虚伪。
第二点我就有点纳闷了。按理说,我们都为这次展示费了时间。我不敢保证我用时费心最多,但我的任务算是最难也耗时最多的吧。这个也无关紧要,谁让我当初自己打肿脸充胖子,二话没说就答应呢。但至少身为组员的各位都该把自己负责的小部分完成妥当吧。结果我只看到带百度百科格式和水印的大段文字,原封不动,对课题也并无意义的内容(某一位是这样,只能咬咬牙就过去了)。
既然连自己的部分都不会认真对待,又对完整的课题有什么切实关注呢。当初对它如此“轻薄”,如今就别指望它能给咱脸上贴金了行吗?这点付出实在不足为道,就别觉得自己吃亏了吧。几分钟的百度百科突然在你的人生长河中变得如此举足轻重吗?未必吧。
心里千转百回的话生生咽下去了。想起大家平日相处地那么和谐友好,若不是真的彼此信任,估计不会想到联系我,我也不会在确定不组队的情况下答应几位。若是因为这么件小事,伤了以后还可能互相帮助的和气,也不是成熟的表现。
可是,我想不通的是,平日看起来交谈甚欢,怎么一碰这些事时,温情就变得捉襟见肘。我不会因此和伙伴走远,却知道了以后碰到和这类问题的合作,也许不会那么笃定。
每个人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圈,但若是混淆了这诸多分类,贸然将几种圈子交叉,受伤的是双方。
不过,幸运的是,事情出现了很好的转机。
老师同意下节课留时间给需要补充讲解的小组。
已经有两位可爱的小组成员和我商量,准备集中整理某个部分的内容。一直以来,最积极热心的那位辛苦的组员也会成为我们组的主讲人。
这个后续的故事告诉我,忍并不能解决问题,伤心的是每个无辜的当事人。当然,一味指责组员的失误或是责任感的缺乏,也并不是善意而有智慧的说话之道。
如果一切来得及,如果我们能多想想对方的不容易,打声招呼说声“辛苦了”,重新选择方案,不再重蹈覆辙,你收获的不仅是是那几分不值一提的鼓励分数,还有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处理团队问题时应有的胆识和风度。
事情出现转机,我当然得谢谢终于把诚意摆在台面上的亲爱的伙伴。
祝我们下周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