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上课、巡课检查中发现不少老师课前准备充分,带着明确的任务进入课堂。老师注意力全部在准备充分的学习任务上,需要学生配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老师自认为自己教育效果会让人满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的,老师需要使出浑身解数去拉,去拽,去拖。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甚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还有一类老师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去上课,他们胸中有丘壑。他们在课堂上不慌不忙,他们把关注点集中到学生身上,集中到学情上。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出回应、解答,或者是指引,确实能调动不少学生趣味学习。
在平时教学中,部分的学生为什么很少有顿悟。因为,我们普通教师备课备的认真,准备的任务特别充分,我们的课堂没有时间给学生去自己思考,去自己揣摩,因为我们的任务繁重。我们总是认为,我的任务完成了,我的课才算是上好了。事实是,学生在没有顿悟体验的学习中,是没有真正的快乐的。那么,学习就不可能产生内在动力,那么终身学习估计也就黄了。
学习的核心是思维。思维不发展,内容再多也终将徒劳。第一位教师只注重内容而忽略思维,这是导致低效的主要原因。学校课程安排的极其满,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顿悟。因为,我们教师不放心,我们只能一味地去给。我们错误的认为,我们不给,学生不会。不断的试错就是知识的合理表征。
任何顿悟前提都是: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苛勒的黑猩猩学习实验情境。据说长白山的猩猩都得了糖尿病了,可见那儿的猩猩对这个绳索上的香蕉欲望不大)
班上部分学生为什么不爱思考,为什么解决难题那么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像长白山的猴子一样,他们已经厌烦了,彻底满足了,被保护的太好了。所以,我不想要了,我也不想吃了。这就是学习的大前提——驱动力。
只有具备驱动力才会不断思考问题的因素。顿悟需要把所有的信息同时在大脑里点亮。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同时在大脑里亮起来。顿悟的过程就是这些知识瞬间被打通了。一定是所有的知识同时亮起来。
但是,为什么班上部分学生很少会顿悟。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内有些知识不够有优势,不够兴奋。而我们的考试中,区分度最高的就是那些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经验可取。而是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瞬间点亮所有的知识,并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往往这样的学生考试中才能得高分。
1.以此看来,顿悟有哪些原理?顿悟的问题表征方式转变理论,顿悟的进程控制理论。
(人最大的阻碍就是不愿意接受变化。顿悟就是求的变化的过程。)动态抑制理论,原型启发。
2.影响顿悟的因素有哪些?
思维是知识、信息加工的过程。思维就是在策略性知识的推动下,不断的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不断地去转换、调整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思维就是策略性知识在不断地询问自己:这样可以吗?还能怎样做?这样是不是最好的形式?
1.情绪对顿悟的影响
2.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表征方式的影响
3.信息可视化(利用外存储)
4.三类知识对顿悟的影响
如果解决问题有现成的经验可用,那不是顿悟。顿悟一定是解决新问题。顿悟是不可能找到原型套用的。顿悟中不会有同化。同化是用原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顿悟中迁移的不是知识,是思维过程。
因此,部分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在问题表征下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有所顿悟,这样才能有所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