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限思维是指思维的临界点状态,一边是自己认知的现实,被我们的经验、注意力和理论所局限,另一边是真正的现实,如果想要成长,就要打破这三重局限。
《阈限思维》的作者戴夫格雷,是一家专注于可视化思维的咨询公司XPLANE的创始人。
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位国王邀请盲人来摸象,这些人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他们根据自己摸到的“真实”体验,描述出了大象的样子: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绳子;摸到侧面的说大象像一面墙。尽管他们说的完全不一样,但每个人都坚持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我们每次讲这个故事时,往往用来讽刺那些目光短浅、以偏概全的人。但其实这个故事可以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现实?
在“盲人摸象”的故事里,每个盲人对大象的认知的确是他感知到的,可以说是真实的现实。但为什么真实的现实反而错了呢?
因为,盲人心里的现实,仅仅局限在他自己的片面认识和以往经验上,轻易做出结论,结果就跟客观事实相差万里了。
从某些角度来讲,我们有时不也像故事中的盲人一样吗?就像一双手无法触摸世间万物,一双眼睛也不能看尽人生百态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天下事,我们能抓住事实的碎片,但我们无法得知真相的全部。
就如我们很多人认为水果就是植物的果实,但实际上很多水果并不是果实。就像草莓,就是草莓的花托,草莓真正的果实其实是草莓上的那些小黑籽。
再比如,国内博物馆大多都在周一闭馆,我们根据自己的作息规律,就想当然地认为周一就是博物馆的假期,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博物馆周一闭馆的目的,是留出时间来布展,所以周一反倒是最忙的时候。
我们经常根据现成的经验、道理和理论,找到一个似乎正确的答案,而且很自然地把这个答案,当成是现实本身,在听到不同的观点时,还以为别人是错的。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脑袋里,都有一个“认知金字塔”,它的存在使我们认为的现实,和真正的现实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所以,这个“认知金字塔”让每个人都变成了摸象的“盲人”,生活在云里雾里,看不清事实的真相。
一、什么是阈限思维
“阈限”这个词,本意是临界点。临界点意味着处在边界或边缘,它处于两种事物或者状态之间,但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方。
阈限思维是指思维的临界点状态,一边是自己认知的现实,被我们的经验、注意力和理论所局限,另一边是真正的现实,如果想要成长,就要打破这三重局限。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临界点:一边是自己认知的现实,另一边是真正的现实。我们想要提升自己,就要跨过这道 “认知金字塔”的门槛,如下图。
从“认知金字塔”模型可以看到,最下面一层是“经验与见识”;倒数第二层是“注意力”;倒数第三层是“理论”;最上面一层,才是“判断”。
也就是说,一个人形成一个“判断”其实和真正的现实之间,隔了3层:经验与见识、注意力和理论。我们有可能会把自己没经历过的、没注意到的、不懂的信息,全都忽略,只留下自己注意到的、看得懂的信息。
1.经验和见识
很多人认为,一个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人,一定能比其他人更好地判断现实情况。但事情的另一方面是,经验丰富也可能导致人过于相信“经验”,而忽视现实的本质。
比如,经验告诉我们,努力工作就能升职加薪,但实际上你看到的“努力”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时候什么?有经济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薪水不是跟你工作的时长和努力程度成正比,而是跟你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2.注意力
根据神经学家齐摩尔曼的测算,人类感知的全部信息里,有99.9%是我们没办法真正注意到的,真正注意到的可能只有0.1%,也就说,虽然我们能“感觉”到某种信息,却不一定能“注意”到它,更别说对它进行判断和思考。
比如,你在玩手机时,家人跟你讲话,你明明听见了声音,但你还是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那是因为你的注意力全在手机上,没注意对方说的话,所以听见也跟没听见一样。这就是注意力的局限性。
其实,最懂得利用注意力局限性的人,莫过于魔术师。几乎所有的魔术表演,都是在观众的注意力上做文章。转移注意力,让你注意不到魔术师的“小动作”,这样你才会觉得魔术很神奇。
3.理论
是不是上升到理论层面就一定让人放个心了呢?其实未必。
只要看看几百年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就会知道理论才不靠谱呢。
比如说,在16世纪前,人们认为“地心说”的理论就是宇宙的真理,宇宙中的所有天梯都是在围绕地球旋转。一直到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才彻底推翻了之前大家所认为的“理论”。
但后来“日心说”这个理论,也因为科学的进步被人们推翻了。也就是说,科学家在研究事实的时候,会不断更新更符合现实的理论,但是每一个理论其实都做不到,和现实绝对地对等起来。
但是人们往往在学会这个理论之后,就会直接把这个理论当成现实。有句话形容得很生动,叫做“对于拿着锤子的人,全世界都是钉子”。这就是说,片面掌握一种理论的话,人不仅不会变得更有洞见,反倒会变得更加狭隘。
所以说,我们对现实的判断,往往都经过了“经验与见识”、“注意力”和“理论”这三层的过滤,这三层认知会像三张过滤网一样,把你没经历过的、没注意到的、不懂得信息,全都忽略,只留下你注意到的、看得懂的信息。
而我们对现实的判断,往往都是根据这些过滤之后的信息,才的出来的。这部分现实,很可能连真正现实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三层“过滤网”就像在我们面前竖起了一堵厚厚的墙,阻挡了我们认知的视野。
二 、9种方法让你设想可能性并创造积极的改变
1.假设你不是客观的
《阈限思维》这本书中介绍了个很好的进行阈限思考的工具,由心理学家乔和哈里开发的一个框架,叫乔哈里窗口。
乔哈里窗口
第一个房间是开放的,代表了你和其他人对你的了解;
第二个房间是隐藏的,代表了你对自己了解的东西,别人不知道;
第三个房间是未知的,代表了你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别人也不知道;
第四个房间是你的盲点,代表了别人能看到你的东西,但你却不知道。
人们往往很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和逻辑上的不一致,却很难在自己身上看到这种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多学习。
2.清空你的杯子
为了学习真正的新事物,你必须清空你的杯子,这样你现有的知识、理论、假设和成见就不会妨碍你,在禅修实践中,这叫做初学者的心态。
不放弃旧的东西,你就不可能学习新的东西,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推迟判断,发生了什么?
这种打开思想,让你感觉迟钝、脆弱的期望,以及实际上在改变的时候,重新连接你的大脑的意愿,就是阈限思维的本质。
3 .创建安全空间
理性不能让人行动,情感才是促使人们行动的原因。
人们可以认为某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但仍然不去做,因为他们不太关心它,或者他们对它没有情感上的认同。
只有在自己觉得安全、被尊重和被接受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分享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
4.满足和验证
尽可能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出不同的可能性和不同的信念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
如果你无法从一件事中获得它的意义,那么你一定错过了什么。
5.提问,建立联系
大卫梭罗说:“曾经给我的最大的赞美就是出现一个人,问我我的想法,并理解我的回答”。
试着去理解人们的希望、梦想和挫折,探索社会制度,建立联系,创造新的机会。
6.打破常规
无论何时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某种重复的模式,请尝试一些随机的东西。
改变轨道,就会创造出一些新的机会。
许多信念都嵌在惯性思维中,只有打破常规,才有新的可能。
7.表现得像在现在的这一刻里
即使你不相信它们是真的,你也可以尝试相信。
你所要做的就是表现得好像它们是真的,看看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发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就多做一些。
8.通过故事讲道理
如果你只是直接告诉别人一个新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讲故事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用自己已经存在的惯性思维去理解这件事。
所以说,宣传一个新的或者不一样的理念的最好方式,是不告诉他们结论,而是讲述一个故事。
9.发展自己
如果你可以突破自我,实现改变,那你将有更多机会达到你的目标。
在改变世界前,你必须有改变自我的意愿。
就如13世界著名的波斯诗人莫拉维•鲁米在《客房》这首诗中写道:人类的身体是一间客房,每天清晨都有新的客人来访,我们要感谢每一个来访的客人,因为它们是来自远方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