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从姐姐参加徒步,言言就一直羡慕着。每次姐姐徒步回来,和爸爸不停地叽叽喳喳去的地方怎么样、坐了多久的车、领队是谁、见到了什么等,这时言言就会自我安慰地说:“大了我也可以去的。”
然而,言言自从会说话后,第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就是:“我的脚是用来穿鞋的,不是用来走路的。”这样一个能一个人拿个玩偶讲4-5个小时故事不挪窝,走路不到5米就各种“累”的孩子,自己对于“什么时候可以去徒步”也是极其没有底的。
然而,即使有再多的担忧和限制,也总还是能“于千千万万种不可能中寻找出一种可能”来。
终于被我找到一条玩水的休闲路线,领队说,只要爸爸能陪着去就没问题。爸爸也头脑一热之下答应了。
不巧的是,报名前夕爸爸得知那天要去参加羽毛球赛。
凑巧的是,几乎同时领队告诉我,路线改了,更容易了。
一波三折,终于成功报名。
下午放学,告诉言言,周末即将带她去徒步。小家伙表面强作淡定,几乎面无表情地说:“我早就知道啦,爸爸带我和姐姐去。”
可是,小小的身体,暂时还是无法把这么大的惊喜严实地掩藏起来。此后几天,都早早地入睡,早早地起床,在幼儿园也主动地帮助弟弟妹妹,放学回家竟然主动要求自己背书包水壶,还问我:“妈妈,我能帮你拿什么,我拿得动的,这样你就可以少拿一些东西了。”
因为对徒步期待已久,目标就在眼前即将实现的即视感,极大地唤起了言言身体内在的力量。走路不再磨磨叽叽,每天追着妈妈要玩赛跑游戏,早上很开心地和妈妈告别“妈妈你快去工作吧!”
2.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感受和记录过,在我们能独立生活之前,对于那些比我们年长的人能够去做的事情、能够达到的状态,是多么的羡慕,又由此带来多大的成长期待。
几个月的孩子渴望像1岁多孩子那样走路,1岁多的孩子急于学会像2岁多孩子那样奔奔跳跳,2岁多的孩子期待着像3岁多孩子那样顺畅地表达自己,童年的孩子渴望着快快长大成少年,少男少女又向往着青春的风采,小年轻深深被成熟男女的举手投足所吸引……
记得几年前诺诺刚入园时,因为老师说要过了五岁生日才能睡高铺,就为了这一个目标,诺诺每天连请假都不愿意。
在幼儿园里也经常能观察到,过了三岁生日的孩子,守着自己用玩具做的“生日蛋糕”,很骄傲地对那些两岁多的孩子说:“你们还太小了,不能吃蛋糕,要等你们长到我们这么大才能吃。”小的孩子就一脸崇拜又羡慕地看着他们。
每次收玩具,老师一问“这个架子好重,谁能搬得动啊?”就会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孩子试图去和大孩子“抢活干”。
在成长中的孩子身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生命对于“下一个年龄阶段即将拥有的能力和权利”的热切期盼及孜孜不倦地追求。
可以说,对成长的期待,是每一个人生命里最基本的动力,是每一个生命细胞最深切的渴望,是穿越时光来自生命之初的呐喊。
一个期待的满足,又会带来新的期待,形成新的渴求,生命就是因此,不断地往前走。
3.
期待之力就像拉弓射箭,弓垃满而箭未射出时,张力最大。箭射出到达目的地,力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期待出现。善用成长的期待之力,就是好好地珍惜一次又一次拉弓射箭的机会。那家长何时射出手中的箭,才能让期待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力量?期待的实现带来最大的满足和能量?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把“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
一个小小的孩子,也许会有很多很多的成长期待以及由此而来的愿望,这些愿望有些因为太过宏大和遥远而暂时不能实现,也就无法产生强烈的期待之力。
父母运用成长的期待之力时,要对孩子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去发掘“期待之力”。每一个“最近发展区”都是孩子渴望到达又一定能到达的区域,也会对孩子形成最大的吸引力,就如一张拉满的弓,有着最大的张力。
比如,在诺诺第一次徒步之后,她就一直发愿要去登顶珠峰,要成为徒步的领队。对于不到八岁的父母都不是专业徒步人士的诺诺来说,这些愿望从时间和机会上都是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实现的,因此也暂时只是说说而已。
可是,作为妈妈,我知道诺诺喜欢徒步,我也知道她能完成一定难度的徒步,也喜欢有小朋友一起去徒步。于是我约了另一对母女一起参加武功山的徒步活动。是的,海拔1900多米的武功山,就是诺诺的最近发展区,会有点累,会需要鼓励,也可能路途中闹一些情绪,却也是她现在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而且完成所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力量感是无比巨大的。
对成长的期待,让生命充满了生机。每一个期待的实现,就是孩子成长走出的一小步,很多小步的积累,就是质的飞跃。
也许,过些年诺诺真的能登顶珠峰,也真的会去做一个徒步的领队。不过,这些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朝着这些遥远或宏大的期待前进的途中,一次次实现了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