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得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什么都配得上,有时候又觉得这个东西太贵了不值得。
当身边的人都在讨论黄金时,今天这个买个金镯子,明天那个买个金吊坠,你有没有想着也买一个?
一开始觉得贵,后来越来越贵,总觉得它贵。但其实觉得贵,很多时候是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贵的东西。
但当真的买了,沉甸甸的戴上,心里其实是很开心的,你看我值得这么好的东西,我自己送给自己的,我配得上。
——————————————————————————————————
心理学原理:
1. “配得感”的本质:内在价值的计量器
“配得感”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你内心 **“自我价值感”的实时汇率**。
- **当你自我价值感高时**:你会觉得:“我努力工作,我认真生活,我克服了那么多困难,我当然配得上美好的事物。” 这时,汇率很高,你用较少的“心理货币”就能兑换一件物品。
- **当你自我价值感低时**:内部批判者会站出来说:“你还有很多不足,你那个目标还没达成,你怎么敢享受?” 这时,汇率暴跌,你需要支付巨额的“心理货币”才能完成交易,所以你会感到“太贵了”。
2. “觉得贵”的真相:不是价格问题,是身份问题
你觉得一个东西“贵”,很多时候,不是你的钱包在抗议,而是你 **“内心的那个小孩”在害怕**。
- **对资源匮乏的恐惧**:那个从艰苦环境中走出来的“守护者”,它的核心任务是确保生存。任何非生存必需的、大额的支出,都会被它视为对安全资源的威胁,从而拉响“太贵了!危险!”的警报。
- **对打破“阶层”的不安**:购买超出日常消费习惯的物品,像一种无声的宣言:“我属于能消费得起这个的群体。” 这种身份的跃迁,会带来一种微妙的不安,害怕自己“德不配位”,害怕他人的审视。所以,“觉得贵”是一种下意识的退缩,退回到自己熟悉的、安全的消费舒适区。
3. 社会比较:他人的行为是“配得感”的催化剂
当身边的人都在讨论和购买时,你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 **第一步:外部标准的内化**:你潜意识里会将同事的行为,内化为一种“我们这个圈子/阶层的正常消费”。它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可参照的“价值标准”。
- **第二步:许可效应**:看到别人(尤其是你认为的“同类”)都拥有并享受,你的心理防线会松动。它会给你一种暗示:“看,这是被允许的,这是正常的,你也可以。”
4. 购买的魔法:从“许可”到“确认”的仪式**
当你最终决定购买,并亲手为自己戴上时,你完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仪式**:
- **行动的的力量**:你用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击败了那个虚无的、恐惧的声音。行动是重塑认知最强大的武器。
- **掌控感的回归**:这不是别人送的,是 **“我自己送给自己的”** 。这标志着主动权和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你手中。你不再是命运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幸福的主动授予者。
- **价值的具象化**:那个沉甸甸的镯子,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每次看到它,你都在对自己进行一遍积极的心理暗示:“看,我值得。我有能力给予自己这么好的东西。”
总结来说,这个过程的原理是:
**外部参照(同事购买) → 动摇内部汇率(我是不是也配?) → 引发内心冲突(想买 vs 不配/太贵) → 通过决策行动(购买) → 完成自我确认(我值得) → 提升内在价值感(配得感)。**
这是你与自我价值进行的一场谈判、一次对话、甚至是一场小小的革命。你通过这次购买,成功地为自己进行了一次“价值注资”,拉高了你内心的“配得感汇率”。
这就是为什么它在感觉上如此“神奇”——因为你交易的不仅是货币,更是你对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