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不是完美主义者,但是完成了《拖延心理学》的阅读,我很纳闷,像我这样总是赶在截止日期前才匆匆忙忙做事的人怎么可能是完美主义者呢?然而,根据书上的说法,完美主义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型,一种是适应不良型。很多拖延者是后者,完美主义的拖延者往往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切实际,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
很多时候对自己责备求全的结果就是逃避现实,拖延到底。我加入007er的初衷就是要和一群愿意写作,享受写作的战友践行成长。我很清楚自己的拖延有多严重,我需要外在的监管来督促我坚持每七天的写作。我对自己的期待是通过7年中84次的写作来证明自己的不轻言放弃。
然而拖延症会反复发作,我其实不确定自己时间管理的效率。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方法终究是方法,哪怕甘愿受时间的奴役,也不见得能很好完成既定任务或计划,无限拖延下去,每每拖到截止日期再急匆匆地应付了事,后悔啊愧疚啊负罪啊什么的纠结,会不断强化生活中的负能量,我们会在这样的泥潭中欲罢不能。那么问题自然就来了,如何改善这样的状况呢?
和时间做朋友,和时间优雅相处也许是可行的。具体而言,我想做到以下几点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不要过度依赖时间管理方法。能够同时专注于多项计划并能齐头并进的大有人在,但是你是不是其中的一个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自己的专注力有限,同时进行两个任务都会顾此失彼,所以专注于一件事,在完成这件事的空隙,放松也好,预热也好,对完成另一件事的难度,时间进行评级,大致估算需要花费的时间,设定一个区间。举个例子,我在听读书分享直播的时候,至始至终都要边听边记,不能让自己分神,一旦中途被电话或者其他讯息打扰了,我就很难再跟上,或者不愿再继续下去。听录播却不一样,我会听一个部分,就稍作休息,反思消化以后再继续。所以在我看来,时间管理其实是自我管理,每天的计划安排就是给自己设定的两项选择,完成预期或者超过预期。
如果说拖延者是非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我需要重新界定对时间的认知。每天的时间管理依据是钟表时间,还是概念时间。一个星期7天,一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上个星期第一次作业雨,我们小组的管理员提前两天就在群里给小组成员说明作业雨规则,并组织活动,让我们尽快熟悉任务。看着其他小组成员纷纷提早交作业,再加上组长提前私聊问我作业的完成情况,我总算没有将拖延进行到底,周日的作业,周六竟然提前完成了。然而本周第二次交作业,我又拖到了最后截止日期。其实组长负责地提醒了小组成员,而且小组成员也积极交了作业,可是我总觉得还有时间,时间不是在日历上,也不是在群里小伙伴们交作业的节点上,时间只是一个概念。我没有将时间具体化到马拉松的终点线,我只能焦急懊悔地赶作业。所以时间管理方法也好,对时间的认知也好,都需要不断调整。
像交作业这样拖到截止日期的事在生活中太常见了,我觉得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把握好时间,还需要创造一种对时间的仪式感。还是以交作业为例,我其实很看重每次的作业,想想7天一篇,连续84篇,输出倒逼输入,这是多么有逼格的事啊。但是拖延,无休止的拖延,对自己期待过高,害怕完成不尽人意,这些都是所谓的症结。打破这样的僵局,我需要创造一种仪式感,今天写作业之前,我给自己泡了一杯茶,并不是要喝的,希望看着茶杯,自我暗示今天的任务需要尽心尽力,不能中途放弃。
而且今天的作业完成,我特意预留了2个小时给自己,梳理自己之前记录的一些零散想法,然后写提纲,理顺结构,开始写作。要完成一个必须做却又不限制搁置的任务,我们需要营造一段自己独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享受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最后完成了有一种成就感,那么尽量延长这种成就感,让这样的状态在完成其他任务的时候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拖延无疑是对时间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要获得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和时间优雅相处。不过分依赖时间管理方法,重新界定对时间的认知,创造仪式感,搁置一段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这些无疑都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