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底下最让人紧张的事
压力,来自我们未知的、嫌弃的和惧怕的事物。缺少控制感,可能是天底下最让人感到压力大的事情了。
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自主权可能是最重要的元素了。为人父母,真的没法 控制自己的孩子,也不应该控制他们。
孩子健康的控制感与我们对孩子的积极期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孩子终究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凭一己之力修正这条路的方向。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怎么成功应对压力,获得应对压力的免疫力。压力分为三种:正向压力(如筹备表演的压力)、可承受压力(短时间、成年人在旁支持)、毒性压力(频发、缺乏支持,如长时间离开母鼠的幼鼠)
大脑与压力关系:前额皮质(压力大掉线)、肾上腺素(压力下分泌的激素)、海马体(创造与储存记忆,长期高压下会被杀死)、多巴胺(奖赏与成就下就分泌较多)、默认模式网络(远离手机网络,冥想或放空状态下被激活)。健康的默认模式网络很有必要,帮大脑恢复活力,提高创造力。但各种技术手段的介入,让默认模式网络被激活的机会大为减少。
青春期阶段,往往强大又脆弱。长期的疲劳感与紧张感,是焦虑和抑郁的配方。
2.“我那么爱你,才不远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顾问型父母
越是试图控制孩子,越是到不到想要的结果。因为孩子内驱力已经被外部压力抑制了。
如果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家长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孩子的生活,那是人家自己的。
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往往忽略了更基本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专家建议进行权威型养育:对孩子要支持,而非控制。家长要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为了助你成功,我将尽我所能,但我绝不会试着强迫你做什么,我说到做到。同时,不让孩子放任自流,会给孩子设限,当父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但不会亲自操盘一切。对孩子明确表达,“我们不愿意看到你的事儿最终变成我们的事儿——因为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可是把你害了。”
孩子的胜任力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只需要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暂时,教训是长久的)、有意识的无能(自己意识到不足)、有意识的胜任、不自觉的胜任。渐进过程中,家长不应该缺席,而应该站在孩子身后提供支持和指导。
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那些唠叨、争论、一遍遍提醒的效果远不如一句“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