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飞宇《182个花圈》

读了将近一年的短篇小说,这次短篇主人公是老师——我的同行,不禁有点小激动,更兴奋的是作者是毕飞宇,他绝对是我特别喜欢的作者之一,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驾驭文字的功底堪称一绝。

作为一名常年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我见识过很多优秀教师,他们满怀激情兢兢业业地扑在工作上,为学生的成人成材奉献毕生心血,然而对自己的孩子却疏于关爱和培养,往往置家庭责任于不顾。这种在工作上过度牺牲仿佛是优秀教师的标配,正如小说中的祖父一样,他是小县城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因为年复一年忙于工作,导致父子间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矛盾和隔阂,直到祖父去世父子间仍然是那么冷漠,怎一个惨字了得?

祖父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班上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个奇迹,祖父一战成名,连省报记者都来采访他,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大篇幅报道,社会上关于他要高升的传闻也挺多。祖父的成功源于他每天六点上班十一点回家,他披星戴月像春蚕一样辛勤地奉献着,祖父对学生的付出是无私的,是值得学习和推崇的。

另一方面,祖父追名逐利的私心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略的。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他对高智商狂热的执着的持久的爱,他遇到高智商就血脉喷张激情陡增,“奔涌出宗教般的颠狂和宗教般的牺牲精神”,而这些高智商大多也会像祖父期待的那样成为高材生。名利双收的祖父每次醉酒后说得最多的是他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他每次醉酒后都抱着马桶开始报人名,名字后面是长长的单位和职务,多数高材生祖父都记得清清楚楚,少数记不住的祖父只能一声长叹。都说酒后吐真言,可见在祖父心中念念不忘是那些高材生,他们才是祖父的心肝宝贝。

人生有得必有失,祖父在事业上的成功正好反衬了他育儿的失败。在祖父创造奇迹那年,父亲高考落榜了,那篇写满祖父荣耀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更是把父亲的信心击得粉碎,父亲从此走上了和祖父对抗的不归路。祖父让他补习考个大学,父亲偏偏不去,反而利用祖父的声名走了捷径——进了教育局工作;祖父跑到教育局闹腾反对,胆小的父亲无声地反抗着:抿嘴昂头目光扫视;祖父挡了教育局长的升迁之路后,局长就把气一股脑儿撒在父亲身上。

令人吃惊的是,祖父去世后,父亲并没有多少悲伤,反而收拾好小书房准备刻苦攻读,甚至打算开启长跑计划。父亲一生碌碌无为,无比压抑地活在祖父的光环下,祖父去世对父亲来说是种解脱,给了父亲从压抑中走出来的机会。父子关系冷漠至此,的确是祖父一生的遗憾。

最后来说说小说的标题,这个标题包含两个信息,一、象征着死亡的花圈,二、花圈的数量是182。为什么必须是182个?原来祖父临终前纠结的是自己能否收到182个花圈,这是数字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前任校长收到的花圈数,很明显,祖父憋着一口气想和前任校长比一比!结果呢?祖父的葬礼很冷清很凄凉,他的心肝宝贝一个都没来,不知在九泉之下的祖父得知这局面作何感想?

这部短篇用到了多处对比:祖父对学生的关注和对父亲的忽视对比;荣校长去世时182个花圈与祖父寥寥无几的花圈对比;祖父事业的成功和育儿的失败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强化了主题:教育者怎样平衡事业和家庭。在我看来,师者要忘记教过的学生,因为学生的成功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老师只参与了学生成长的某个阶段,绝不能觉得学生的成功是自己的功劳,教过了毕业了,从此相忘于江湖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