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先行动起来”?
《精进》中有一章:
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我们也知道李笑来的原则之一:
先做起来。他们都是重视执行力的行动派。
不如今天来讨论下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先行动起来?
做起来,破除心理障碍
如果你和我一样并不是擅长英文,却无数次想着要改变这个短板,最好的方式是:行动起来,开始每天阅读英文材料、大声朗读。 我相信和我一样,你在开始之前也会这样忧虑:
我都学了那么年英语还是不好,现在开始能有用吗?
朗读英文,别人笑话我怎么办?
现在工作很忙,我没有时间坚持啊。
这些就是我们的心理障碍。
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泵阿奇有的行动之前树立起了重重无形的障碍。 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不行动起来,你永远只会限于这样的焦虑和思考,对自身的改变没有任何的益处。
不过,只要你跨出第一步你就会发现: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想想,你在加入新生大学前是否还在犹豫,思考,重重衡量。而之后呢? 你只需要接着行动下去,其他的考虑反而少了。
心障已破,我们会行动地更好更流畅。
我们永远无法充分准备好
除了心理障碍,我们还有一种普遍的心态:希望在行动前做好准备,一切的准备。
总有我们没有想到的情况,总有我们不具备的能力,总是有我们不知道的信息,可是我们不能一直准备下去。 我们要做的是:开始一个项目,然后一个个解决其中遇到的问题。
这也是最近大热的创业体系:“精益创业”,的要求。我们要先上场在适应,虽然会被摔得皮青脸肿,反而会进步的更快。
拿出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我们行动都是为了最后的产品,可是“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要不可能第一次就能写出整个操作系统,而是要不断的迭代更新。
那么第一步就是拿出“最小化可行产品”。你要做自由撰稿人,那么成熟多篇的稿件就是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你要做程序员,那么就该在工作前自己写几个简单的程序产品;你要做音乐家,那么就要有自己的音乐“小样”。这些都是你开始第一步的作品,也是敲门砖。
积极接受大家的反馈,修正
有了初步的产品发布,我们要做更为重要。
不断的获得反馈并且在反馈中进行优化。试想一下,你最近接受的产品是不是按照这样的进化路线发展的:有了初步的产品,发现问题,听取大家的反馈,不断的修正。螺旋上升。
当然,反馈有正面的、负面的,还有完全恶意的。如何处理反馈得到的信息就是一件值得重新起文的话题。不过,我们只要记住,对产品有益处的反馈就是好的反馈,即便反馈者的语气不好,或者根本是责骂质疑。
新生大学的app是这样的进程,清晨朗读群也会按照这样的节奏发展起来。
那些在新生大学的写作平台发表的文章就是每个会员的“最小化可行产品”,也需要我们积极的评价,反馈。
复盘总结,积累智慧
在经历上述的那些以后,我们也许完成了一个项目,制作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产品。不过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复盘整个过程,积累我们学的智慧。 有些知识一旦经历过一次就可以在下一次的项目中迁移使用,有些教训就可以避免。
全面回顾整个过程,并总结反思其中的弯路,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思考为什么当时没有做好。这些都是最为通用的“智慧”,也是我们经历的收获。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你跨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