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正在外面办事儿,突然收到儿子小学同学家长的信息,替她儿子要我儿子的联系方式,说她儿子暑假过来玩,没有伴儿,想约我儿子一起玩玩。
我赶紧把在外地实习的儿子的电话和微信转给了她,然后俩人又有一搭无一搭的寒暄几句,孩子小学时在一起聊过几次,当时的话题无非是孩子,说不上有什么共同语言,关系只能说很一般,以至于她的名字,她儿子的名字我都快忘记了。
虽然在忙,但出于礼貌,我还是急急忙忙的及时回复了对方的每一条信息。尽管在特别忙腾不出手的状态下,这样有一搭无一搭的客套话让我感到很受干扰,但还是没有勇气真实的告诉对方,“对不起亲爱的,我现在很忙,接下来我抽空联系你好吗?”
不喜欢自己这样的处事风格,总是不能一致性的表达真实的自己。
明明心里不喜欢,却不敢真实的拒绝,我知道,其实这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
因为对关系的不确定,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被别人拒绝时会有不被重视,会有受伤的感受,因此也不敢拒绝别人,怕拒绝以后会影响感情,会破坏彼此的关系。其实不能接受拒绝也不敢拒绝,根本原因都是我自己内心缺少安全感的结果。
回到家又收到这个人的信息,是她儿子的微信,让我转给我的儿子,我立刻转了过去,然后,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了。直到昨天晚上我跟儿子通电话。
我问儿子和这位同学联系上了吗?他说,他发好友申请给我了,我还没通过。
已经好久天了,不通过肯定不是没时间了,我感觉有点不对,就说了一句,他到这边来了,没人玩,想约你,可是你不在家,联系上了也不能一起玩呀!
我儿子说,我在家也不跟他一起玩呀!我说,小学同学隔这么久不见了,没共同语言了是吗?
他说,有共同语言也不跟他一起玩呀,反正就是不跟他玩儿。
儿子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的,但从他的话里我感受到了他并不想跟这位同学来往的明确态度。
放下电话我陷入了沉思,儿子这样做是不是显得太不近人情了,太不懂礼貌了?毕竟是同学,加个微信聊几句总应该吧?
可是转念一想,他俩小学时关系就很一般,初中以后就没在一起,现在对方因为觉得无聊想找他,而他却觉得这样的交往没必要,那也没什么,能如此勇敢的表达真实的自己,其实未必是一件坏事。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分开很多年的人,无论是老同学,还是曾经的密友,甚至是亲如姐妹的知己,辗转周折的联系上以后,除了刚开始的激动,很快就没了话题,然后彼此就静静的躺在对方的好友通讯录里,成了一个默默的旁观者,不但没有了相逢相知的喜悦,有时候反倒衬托出一点物是人非的悲凉和落寞。
更有甚者,两位曾经的舍友,费劲周折找到我的联系方式,一个是参加单位的征文比赛,一个是要写升职报告,都是求我帮忙写稿子,于是,参加征文比赛的如愿拿了奖,需要升职的顺利升了职,然后从此如石沉大海,再无消息。
这两位舍友的做法,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人未走,茶已凉的人心凉薄。
联系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看到听到的事实。我也忍不住自问,人心如此,这些相距甚远的联系又有什么必要呢?
真正思想上的契合不需要这样的表面形式,仅仅靠这样的形式,也并不能实现心灵和情感的贴近。
在意了,是一场空,反添落寞,不在意,耗费心神,更是得不偿失。
儿子比我聪明,如果真的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熟人多个人脉,那也是建立在彼此可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小县城里的熟人社会尚且需要资源对等,能互帮互助,才可以维持表面热热闹闹的社交关系,这种相隔十万八千里的环境下,在不能提供实际帮助的条件下,即使有联系方式,即使认识,即使是曾经的同学,又有什么用呢?
既如此,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做这样的无用社交,未必是一件坏事。
老杨回来,我把事情和老杨讲了一遍,他觉得我该批评一下儿子,可是听了我的理由,他沉默了。
人到中年才懂的道理,我才二十岁的儿子就懂了,活了半辈子还不具有的勇气,还没踏入社会的儿子就有了,让我很佩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真实的表达自己,不消耗自己的精力,也不浪费别人的时间,我真的很佩服儿子这样的果敢和坚定。
虽然做不到他这样干脆,但在他的行为里,我感受到了力量,这次的事情上,让我再一次意识到现在的年轻人能活得如此真实,自在,我决定以后要多向儿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