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汪锋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
主题:审辨思维与作文
时间:2022年4月16日 18:30-22:10
内容摘要:
导入: 大家看下面一则新闻,会有什么观点?
①在2022年3月27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拿史密斯老婆的光头开玩笑,史密斯怒不可遏,直接上台给了主持人一耳光。
请问,你支持史密斯吗?
当你想好之后,再看下面的一个补充信息:
②史密斯夫人的头发是因病脱发的
请问,你支持史密斯吗?
当你考虑好后,再接着看下面的补充信息:
③主持人洛克并不知道史密斯夫人是因病脱发的
请问,你什么想法?
别急,再接着看下面的补充信息:
④史密斯从小目睹母亲被父亲暴打,从此他发誓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而这次他获得奥斯卡提名,他让他夫人一起陪同,但是他夫人因病脱发,很自卑,在他和他们女儿的多次鼓励下,他夫人才愿意出席公众活动。主持人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两度调侃史密斯夫人,说她是因为秃头才出演了电影《魔鬼女大兵》(很冒犯的语言)。原本坐在台下的史密斯并没有生气,但回头一看妻子受伤的表情。也许是想到了过去母亲受到的伤害,也许是出于保护妻子、保护家人的本能,威尔·史密斯冲上台打了主持人克里斯·洛克。
请问,你什么想法?
大家可以看到,随着事实信息的不断增加,你的主观判断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对于高考的作文来说,也是一样的,你得到的什么信息,你也要有相应的认知判断。同样,在你写作时,也要想到,你想要你的读者也就是阅卷老师获得什么样的判断,你就应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如何能准确地理解信息和表达信息,就需要我们有审辨思维。
就像老校长胡适先生所说的:
“达摩东来,就是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如何不受人惑呢?
“ 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
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
他并不仓促地下结论,也不轻易地附和他人的意见。
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
总而言之,你要有一个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的证据。当然,你也要保持开放的头脑,因为,你的证据可能是不充分的。
现在处于新语文新课程的实施阶段,整个社会也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你要有一个审辨力,才能在社会立足,找到自己的位置。
什么是审辨力呢?
有能力比较性地评价各种理由和论证,从而得出一个有充分理由得出的判断。
这是双向的,一个是你在接受信息,也就是读和听时,要会分析接受的判断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和论证;一个是你在发出信息时,也就是写和说时,也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论证来支持你的判断。
关于审辨力方面的书,推荐《权衡》,这本书比较适合高中教师阅读。
我们语文学科的四大素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养成面对审辨力的语言理解和表达习惯。
今天我们主要讲表达部分,也就是作文。
高考作文是什么呢?
(以2016年全国卷的作文为例讲解 略)
结论: 写作是语言表达的一种
作文是写作的一种
高考作文是作文的一种
既然,高考作文也是一种表达,就应该遵循表达的基本要素:
发出者
信息
媒介
接受者
效果
这些要素和语言的关系,在刚编的人教社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课本中有具体阐述。
(以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为例做了简要阐述,既说明了事实概念和判断的关系,又引出了为什么要表达和作文的问题)
为什么要作文?
为什么要表达?
作文是表达的一种,那为什么要表达呢?
为了合作
倘若我们不能同舟共济就不免逐一灭顶,这一原则在人类还没有能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前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同类合作(有时还得加上与异类合作),对于大多类生物的存在都是必要的。
这种同心协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工作,必须要有语言作为媒介才能实现,否则,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用其他媒介呢?
举一个例子:
先生:要喝点什么吗?
太太:。。。(用手指指碗)
请问太太是什么意思?
在情境中,完整的推论过程:
1。猜测她指的不是碗
2.碗里有汤
3.汤也是饮料的一种
4.有汤就不需要其他饮料
5.=>有汤喝,太太就不要喝其他饮料了
“动作”的制约程度:
1.用手指指碗
2.我有汤
3.不要,我有汤
4.不要,因为我有汤
5.不要,因为我有汤,我不要任何其他的了。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动作”
信息传递者会尽量地做出最适宜最不费力最能帮助对方进行推论、推理的动作
推论的动作
动作越具体,对推论制约的程度就越高。
我们审题和作文时符合语用学上的原则
合作原则
我们的谈话通常不是由一串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否则,就会不合情理。它们常常是合作举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有一个或一组共同目标,至少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初步的一般原则,参与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 你的谈话符合公认的目标或方向。其实,这个就是审题。
还要符合语用学上的几个准则
数量准则:
1.使你的话语如(当前的交谈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2.不要使你的话语比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质量准则
尽力使你的话语真实
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
话语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
要清晰
1避免含混不清
2.避免歧义
3.要简短(避免冗长)
4.有序
合作的原则规定了我们表达的方向与基本要素。但是,如果我们故意突破准则,则可以产生言外之意,达到修辞的效果。
如: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表达时特定上下文决定了读者的理解。
没有一个字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
前后文决定意义
如: 我相信你
我相信民主
我相信圣诞老人
上下文的拓展
社会活动上下文
意义即用法
文化的上下文
每个词语有说明性含义和情感性含义
如:猪——哺乳类四家畜 (客观性 说明)
猪——脏臭的东西(主观性 情感)
我们想要增进自身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不能专靠加强我们对语言的说明性含义的认识,而且还得依靠社会经验,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人打交道。阅读文学作品等就是自己对语言的情感的交流。
每一种文化里的年青人都得研究自己的文学和历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去理解并参与自己群体内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在生活中,如何能打动人说服人呢?
事实与感动
一个能把事实正确讲出来的报告,往往比直截了当的判断更能感动人。
(举了一个事例 略)
越高端的作品,越依赖读者自身进行思考。
教育程度越高,自行下结论就越少,更多的时候在陈述事实。
如何把事情说清楚,但是怎么既抽象又清楚?
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抽象化?
抽象在删除特性是不可缺少的简便方式。
把事情说清楚
举例:
“请只接半杯水 ” 就比“小心不要烫着手”要清楚
抽象的层阶
张太太烧饼 做的好
张太太烹饪手段高明
苏州太太烹饪的手段都很好
中国烹饪的地位极高
注意:表达准确不是其层级高低,而是能否从他们推引到较低的阶层
有趣的谈话和写作,以及清晰的思想,和随之而来的和谐的心境都需要在高级抽象阶层和低级抽象阶层、语言和现实之间不停地发挥作用。
停滞在某高层 易于枯燥、空虚
停滞在某低层 易于琐碎、无聊
文明愈加进步,我们就越能感觉到我们的神经系统就自动略去了当前事物的特性,倘若我们不知道有些特性已经略去,或者感受不到抽象化的过程,我们便会一看见某种事物就会信以为真,从而使看见和相信成为同一个过程。
推荐书《语言学的邀请》
试比较:
我失败了三次
我是一个失败的人
抽象阶梯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注意到抽象化的过程,由此也可以减少或者摆脱对人或者对事情的偏见。
(反思表达,修改文章)
(后面举了几个事例,略)
(这次讲座,受益匪浅!汪讲授深入浅出,通俗生动,清晰准确地从语用学的角度讲了审辨思维和作文,让人领略了北大教授的魅力,学术的精彩!)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做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