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
前几天某夜,我在睡前吃了一颗褪黑激素,我不吃也能睡着,但我抱着新鲜的好奇心吃了。那个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自己在学校里(也可能是某座图书馆)碰到枪手,那位枪手杀了很多人,包括我。
我记得自己中枪,也记得我不是很害怕,因为我在梦里意识到这是梦。
有些人在梦里寻求存在的证明,但梦什么也证明不了。因为梦不等于现实,这也反映那些解梦者的困境,无论他们用多么充满想像力的辞藻解读他们的梦,都像是在说故事,故事可以是虚构的。
人们需要故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想要证明的事物都无法得到证明,我们压根得不到客观事实。
事实分为主观与客观,客观事实只对神有意义,因为只有神能洞穿全局。对一般人而言,客观事实只是许多既成线索的总和。
就像一间商店里的窃案,商店的摄像头能拍下窃案的几个画面,但总有许多摄像头无法拍摄到的盲点。我们总不能在商店里每个分寸都安上摄像头,所以对于窃案的事实,我们只能通过部分摄像画面,以及其他相关的科学证据去推论。
这也是为什么嫌疑犯的自白很重要,因为我们无法获得能百分百完整呈现客观事实的所有证据。
证明
人们需要存在的证明,否则他们就会陷入虚无当中。
我们的基因中被写入一些代码,这些代码象征我们对存在证明的需要。
存在证明包括,我们需要证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对他人是有意义的,我们对这个世界是有影响力的。
这种证明不是客观事实的证明,而是主观事实的自我诠释。
举个例子,有人问「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某个角度来说,婚姻根本没有固定的意义,任何人都可以赋予婚姻的意义,换言之所谓婚姻的意义不过是一种观点罢了。
比如我们看好莱坞的八卦新闻,有些名人结婚、离婚好几次,就像买房、卖房一样,只要双方谈妥就能成交。
相对的,国内有离婚冷静期,还有许多关于结婚的习俗和仪式,这些都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观点的呈现。
人们为婚姻赋予不同意义,不在于婚姻本身存在这些意义,而是在于人们需要去做「赋予意义」这件事。
赋予意义,就像存在的证明,这种证明是主观的,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证明方式。
有些人觉得要做善事,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有些人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勇敢表达自己的声音,才能证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
也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留下什么,生命本身没啥意义,存在也只是宇宙的一场机遇,存不存在都无所谓。
所以无论你想用什么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基本都是「对」的。
然而,当你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与他人存在产生冲突,那么可能你企图存在的方式就会被打断。
比如有些父母认为要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或者要看孩子结婚生子,才觉得自己的存在有意义。那么他的孩子要是做不到,或者不想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就会产生冲突。
通过他人去实现自己的存在,这便是多数人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创造
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本能的想要赋予存在意义,只要我们不压抑自己这种天性,我们就可能在赋予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存在感。
这意味着意义不是「找到的」,而是「创造的」。
谈到这里,我想你会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企图创造什么,比如学个才艺,或者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照,因为我们总是需要去创造点什么来述说自己存在。
短视频等现代商业社会的生意,就来自于人们需要赋予意义、创造意义的天生需要。
谁能满足这部分的需要,就有机会藉机赚到人们的钱,获取他人的崇拜,以及其他能带来价值的事物。
存在哲学有个基本预设,叫做「存在先于本质」。从商业活动的角度说,存在感的满足先于价值感的满足。凡是能够让人获得存在感的服务,基本都能创造出有形或无形的价值。
心理咨询也在这个价值体系当中,如果人们都能通过自为的方式获取存在感,心理咨询等行业可能就会从世界上消失。
我以为消失也是一种创造,毕竟能把一样事物从有变成无,这得花很大的工夫,非常人能做到。
就像你想念一个人,要把这个想念彻底排除得花很大的工夫,甚至有时候穷尽一生都做不到。
先后
咨询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某些人从来不知道要去为自己赋予意义,他们以为意义总是在他处,就像小时候要听爸妈的、老师的、大人的,或者从读书里、专家口中或其他权威来源获取。
实际上,他们被蒙蔽了,意义根本不是寻求来的,而是赋予的,就像在写小说,就像在说故事。只是我们是作品的作者,也是读者。
如果你正处在找不到自身价值的困境中,可能你要问自己的不是如何创造价值,而是回到自身的存在感,做什么最能让你获取存在感,就先后顺序来说,当中便指向最能带给你价值的创造活动。
认清这一点,才能真正从缺乏价值感的虚无中走出来。
至少就存在心理治疗的角度,这就是咨询本身,也是咨询最大的价值。咨询师帮助来谈者学会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来谈者就能摆脱虚无的困境。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