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展露才华

这是苏轼兄弟进汴京以来,第一次见识这种大场面,全是达官显贵,政要人物。以致在宴会上,他们不免显示紧张拘谨。

欧阳修为苏轼特设这场宴会,于是在他们谈论时下政要的时候,欧阳修时不时把一些好的话题递给苏轼,这是一个展露学识的好机会。

苏轼很快就意会到欧阳修的用心良苦,所幸他也没有辜负他的一片好意。苏轼满腹才华在这里得到了绽放。他生性直爽,快人快语,对于欧阳修抛过来的问题,他总能一针见血地说出当下时政利弊以及时下文坛弊病。

一时间,大家为他针砭时弊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所喝彩,终于对眼前这位年轻人刮目相看以及赞赏有加。

在一片称赞声中,苏轼有点飘飘然。毕竟此时的他才二十二岁,年轻胆大,豪放不羁。以致欧阳修问他策论中的“皋陶三杀,尧舜三宥”出自何处时,他竟狂说是他为迎合文章自己杜撰出来的典故。

这典故原出自《礼记》,典故的主人公是周公旦,苏轼换成了尧舜,他认为尧舜名声更响,胜于周公。他这么一改,使得在场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典故出自何处了。可在场的人也不是吃素的,在文坛上也有很深的造诣,枢密使韩琦便听出了苏轼的破绽,好在他没有当场点破。

也正是因为苏轼这么一狂,便把他自己的仕途耽误了七八年。因为他给枢密使韩琦留下了年轻气盛,浮躁自大的坏印象。所以说,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很重要的,一旦有了印象,便不易改变。

苏轼从欧阳府回到家,他跟他夫人王弗便谈起了今天在欧阳府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话说,他夫人也是个大才女,熟读四书五经,对历代典故侃侃而谈,对时下政要也有她自己的一番见识。所以当苏轼跟他夫人说到典故出处的时候,他夫人便觉得苏轼这样回答过于轻浮了。因为她知道这个典故原出自《礼记》,而苏轼修改了名字,借用了一下。

苏轼被他夫人一语点破,不禁脸红。也意识到自己这么回答确实欠妥。但他生性耿直,性情诙谐,言语随意,这是人的天性,很难改。

王弗是个聪明人,规劝苏轼的话,她总能做到适可而止,剩下的只能让苏轼慢慢觉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