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来访者疑惑的事件于他们生命中的意义,一般咨询会以解释技术提供一个“解释”让来访者去领悟。解释技术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影响性咨询技术,超出当事人表面的陈述和认识,为当事人的行为、想法或者情感赋予一种新的意义、原因和说明,使得来访者从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问题。用此技术,一般咨询师会依据某一理论构架或者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这个过程是是带有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观点,如此一来:1、咨询师难以把握“中立”的态度,而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观点左右来访者的知觉;2、解释会对某些来访者有暗示作用,而误导来访者的主观感受或意义诠释,而是咨询走向偏离来访者的答案。而社会建构论认为:在关注发生了什么事时、找寻解释是一个错误。因为解释会带来对问题成因的过度追问,而产生追责、愧疚、恼怒等不利于问题解决的情绪,比如原生家庭的问题、夫妻矛盾、孩子的教育等,对此类问题解释确实可以带来顿悟,但这样说顿悟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无力感、挫败感。
相比于这种“解释”,SFBT非常强调的是来访者的整体知觉,不用咨询师的语言来解释来访者的故事,而是在同理共情到来访者感受的基础上,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认为先有行动的改变,就会促发感受和想法的改变,所以SFBT会引导来访者去探索生活中的例外资源和未来愿景,以形成“有效行动”,而“有效行动”产生的目标图像会促发知觉想法的转变,如此也符合社会建构论的“当事人的描述、意义、经验、行动之间交互建构与相互循环”的观点,推动咨询朝向“解决”的方向进展。恰如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其中的道理必须自己去实践才行啊。
另外,对于期望他人改变的咨询,一般咨询会强调要以自己为焦点,回到本人身上,但这些强调是以咨询师为专家的教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撇开了来访者的自我知觉,对于深陷负面情绪的来访者,可能还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存在一定的风险。SFBT咨询师也认为,要来访者从无力感到赋能感,确实需要转换其思考是焦点---较少期待他人的改变,而多加思考自己在目前困境下的目标和能做的努力。不同的是SFBT会以比较温和的提问方式,把晤谈的焦点转回到来访者身,也将行动和改变的责任回归于来访者身上,比如:“如果问某某人,ta会希望你有什么不同,ta就会有不同”,如此通过循环问句引发来访者对自己改变和行动等思考,将咨询带入螺旋上升的轨道。曾经和一个抑郁的女孩有过一次咨询,当时她将很多责任归于妈妈、外婆、姨妈等人身上,我当时也是极力将她拉回到本人身上,效果不甚明显,如果我当时问:如果我问你妈妈,她会看到你有一些什么不一样是,她就不会那么对你了?应该会让她感觉更为温和柔软,她也更容易接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