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上海电影节终于落下帷幕。听说本次电影节展映了侯孝贤的老电影《风柜来的人》,有点遗憾,没能去看。却想起很久之前,重温侯孝贤的另一部电影《恋恋风尘》,影片中淡淡的吉他弦音,最原始的台湾,即便看太多遍,仍会深深感动。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一那年的暑假,同样是个蝉声聒噪的午后,缓慢的镜头,柔和的吉他弦音,独自偷取一段悠长的时光。记忆最深刻的便是那露天中随风舞动的电影幕布,那也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后来的电影课上,老师讲起这部电影时说,“恋恋风尘,多么好听的四个字。等年老时,一个人静静地去看,一定会泪流满面。”
再次打开这部电影,就像开启尘封的记忆。比起现下流行的怀旧片和青春片过多过滥的校园恋情、家庭伦理与时代背景的牵强杂糅,重温《恋恋风尘》这样温暖、自然、纯粹,满怀乡土情怀的电影,是一种幸运。
电影大部分真实呈现了编剧吴念真的青春故事,吴念真的初恋女孩叫做“阿真”,所以他给自己取名“念真”。侯孝贤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恋恋风尘,而却只有侯孝贤如此饱含情怀地讲述了一段厚重的故事和记忆,一个个长镜头似一幅幅油画,浓情记录着那个年代的台湾风情,台湾乡土以及台湾的人文。
故事非常温和,也非常简单,主线便是阿远和阿云淡淡的情愫,相比爱情,侯孝贤用了更多的笔触去描绘台湾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
阿公不厌其烦地督促阿远的弟弟好好学习,吃饭时繁琐地讲述着食物的由来,将珍贵的“西餐”留给阿远的弟弟,吴侬着台湾的客家话,语调那么地温和,缓慢,轻柔,内容听起来,还有点啰嗦。而恰恰是这种平淡庸常生活中的对话,才愈加真实,不知不觉中便触动了心弦。回忆小时候,外公是不是常常说,小孩子要乖;是不是常常最好吃的都留给你;是不是因为年老而总是一遍遍地重复着曾说过无数次的话?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便是长长的铁轨,缓缓移动的绿皮火车穿过绵延的隧道,蜿蜒远方。紧接着便是台湾简陋的站台和宁静的自然,草木森森,山谷寂寂。
不禁想起贾樟柯的纪录片《海上传奇》中,侯孝贤也是坐在绿皮火车里接受采访。绿皮火车表达着一种怀旧的情感,火车穿插于整部电影始终,带着主人公来来去去,牵动着人们的命运和生活。
看过侯孝贤的电影就会知道,他镜头的特点一个是远,一个是慢。绿皮火车是非常有情怀的意象。它的速度很慢,车总是开往偏远的乡村,搭乘绿皮火车的大多是最淳朴的乡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绿皮火车里总会挤满了人,头顶几扇简陋的电扇“吱吱”地转着,车厢里偶尔传来一曲老歌。
阿远常会和阿云一起去看露天电影,幕布撑起,从家里自己搬了凳子,电影放映的内容是比他们所处更遥远古老的年代。看电影的时候是最热闹的,母亲会突然来指责阿远,又做了什么坏事,为什么胳膊受伤了?而此时邻居做错事的小孩子总会被母亲追着打。
电影每个镜头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一个空间常常有很多层次,非常立体,通透。在这样的空间里,影片中的主人公用很慢很柔的客家话闲聊着。在阿远最初工作的印刷厂内,镜头定格在那原始的印刷机上,耐心地看着它用极其缓慢的速度转动着,打印出一张张或许不太清晰的书页,其中蕴含的是浓厚的乡土情结。
侯孝贤自小跟着家人来到台湾的眷村,他的镜头里的人物更多的是善良淳朴的。甚至雇主和员工的关系,都那么充满人情味。影片中,阿远离开印刷厂去送货,又离开送货的地方跑去当兵,每次临走前,老板都会关切地说:“如果找不到更好地工作就再回来。”而当阿远要离开去当兵时,刚认识不久的朋友们与他聚在一起喝酒吃饭,以此践行。席中很安静,甚至浓烈的酒入肚之后都是平淡的。
手中烟卷轻轻飘散,橙黄灯光映衬下,这群艰辛生存的年轻人用平静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舍和祝福,几杯酒下肚,一首送别的歌唱完,就该启程了。面对离别,每个人都淡淡一笑,没有哭泣,没有强烈的感情表达,导演将聚散离合叙述得如此沉静而平淡,没有丝毫喧嚣。然后不失时机地切入站台和站台上的钟表镜头,站台是终点也是起点,钟表则寓意着远去的时间。而荧幕前的我们便跟随着镜头静静地等待时光流逝,默默感受着颤颤巍巍不断行走的时光。
侯孝贤的镜头是充满柔情的,他的叙事亦是柔软的。当阿远因陪伴阿云为家人买鞋,导致自行车被偷时,导演安排伤心无助的他跑到海边。波涛汹涌,潮起潮落,广阔无边的的大海可以包容一切。之后,便用台湾人最普遍的信仰“妈祖”神灵来唤醒阿远,阿公的那句“要靠人,也要靠神”,是导演对信仰的尊重。
而当人物悲伤和惆怅时,侯孝贤便将镜头远远地架在一边,逆光,剪影,黑暗中,伴随着升起的袅袅烟圈,说着日常生活的话语,这是侯孝贤眼中的生活,平平淡淡却又非常厚重有分量。
影片极少刻意抒情,在风景的段落会搭配几声吉他的弦乐,幽幽淡淡。似浅吟低唱般。阿远当兵时给阿云写信,他极其详细地叙述着,如何碰到一艘大陆的船,如何救了一家人,既表达出台湾人的情怀,又表现出军营生活的枯燥。当得知阿云嫁给了邮差,阿远沉默之后痛哭了一场。紧接着便是傍晚美丽的火烧云。镜头缓缓移动,熟悉的吉他声响起,紧接着便是台湾熟悉的青石板街,黑瓦白墙,绿水青山。似在歌唱着自然,赞颂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影片最后是受了伤回来之后的阿远回到了乡间的天地里,爷爷吃力地在坎坷不平的土地上劳作着。“这天是要下雨啊!”阿公说。紧接着,阿公似自言自语,也似在对失恋的阿远说,除了藤,番薯才能吸收养分,才能长大……今年台风来的早,收成不一定好,照顾番薯很辛苦……”阿远默默不答话,递给阿公一支烟,两个人沉默着,等着台风到来。
阿云嫁人后,阿公借阿远的弟弟写的信说道,这是缘分,不能勉强。而与阿远见面时,阿公向阿远讲述着番薯和土地,想起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在《收割电影》中写道:这时老爷爷说:“你看那边的山。”山那边黑云密布,眼看就要压过来了。老爷爷说:“要下雨喽。”在这里,老爷爷把自己用身体捕捉到的类似于风土的东西,谆谆地传授给年轻人。虽然是最后的镜头,却深深地打动人心。为什么会感动呢?因为在这里,老爷爷没有进行说教。不管是好是坏,只要你置身于此就会变得乐观啦,就会愈和失恋的伤痛啦,这些话一句也没提。这里所表现的,是你不得不置身于此的现实。这时,老爷爷竭尽全力所讲的,只是自己正在活着的一个证明。这种东西才是最了不起的。风土的本质,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破坏的。“
所以《恋恋风尘》,“恋”的不仅是年少时候的爱情,更多的是孕育自己成长的乡土。电影的剪辑师李屏宾在讲述电影时曾说,“时光流逝,人事已非,但还有那么一点光。”电影想呈现给我们的不是青春里遗憾的伤心的过往,而是逝去日子的美好,记忆里那厚重的乡土情怀,沉甸甸的人文,是“那一点点光”。
台湾的很多电影都会非常不吝惜地讲述台风,比如《岁月神偷》。台风也是台湾的一种乡土情结。上大学时,广告创意老师是地道的台北人,几年前,曾在他的qq空间里看到一首诗,叫做《台风的味道》,其实,那是思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