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2020年1月中旬,农历春节来临之前,我因为他人的一句话开始深深地否定自己,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失败,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自己无力地躺在床上,很多画面从眼前一一闪过,是的,我从来没有那么绝望过。第二天,一位智者发来信息,“勇敢地做一个被讨厌的人”!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突然想起书架上的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于是决定用心再看一遍。
这本书是我的女神zoey在2015年推荐给我的,依稀记得她当年对我说这是她继《零极限》之后最认同的好书,当年看完后并无多少感觉,还觉得作者不知所云,也未曾明白女神为何说它是好书。如今想来我和书中的那个青年无异,一直坚信哲人的主张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从书中的翻阅来看,2018年我又再次看过这本书,但是仍旧没有太多的触动,也并无这次的豁然开朗。我再次意识到有些书是要到一定阶段才能有所领悟的,也同时非常感触不同的人领悟的阶段是不同的。我的女神zoey在五年前就对这个有了自己全新的领悟,诚如前段时间她在看的枕边书《新世界》,她说这本书有可能你看不懂。现在我开始明白她说这句话的含义了。
我对这本书有所感悟,我觉得一是人生有了更多的阅历,二是在这五年内自己喜欢上了阿德勒。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的话,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岁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的话,加上10年,得到30岁才能学会。对于这段话我深以为然,这也成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功课。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第二章,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第三章,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每一章节都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深思考。全书是由一位哲人和青年两人展开辩论的形式展开,哲人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一、你想变成别人吗?
一直以来自己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于是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非常崇敬那些优秀的朋友,并且常常以他们的行事风格来要求自己。2019年7月我和brandpeng去台湾,女王patty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一句话,“不要把我想得太好,做你自己就好!”有一次我和一位哲人说我想成为亚马逊总裁贝索斯的前妻那样的人物,哲人说她是她,你是你,你为什么要成为她那样的人物呢?我的女神venus说每个人的性格特质,处理事情的方式会让同一件事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所以学最好的别人不一定是自己适合和真正需求的。以上这些和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如出一辙。哲人问青年为什么想成为h那样的人,青年说我很欣赏h,认为如果能够变成他那样就会很幸福。哲人说:“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h一样的人。”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哲人的话是一字一句刻画在自己心上的。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变成h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二、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已经很久没有平心静气地与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了?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为此阿德勒提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并且强调在人际关系中,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并且将人生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统称为人生课题,同时给出了“课题分离”这一具体解决办法。
三、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青年: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
哲人:你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难怪之前自己看这本书的时候看不懂,也不能理解,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哲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怎么可能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比如当年家里人希望自己谈婚论嫁,如果不考虑母亲的感受,不考虑世俗的眼光,自己独身主义的想法就可以实现,但那样的自己是多么地不孝。因为自己一天不结婚,母亲肯定为此多操心一天。但是今天母亲的话让人大为感慨,母亲说:“你弟弟虽然没有结婚,但是难道他一天不结婚我就一天不吃不喝了吗?”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但是有着如此高的觉悟真是让我心生欣慰。反观自己,一直以来,自己太过寻求他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课题分离。首先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四、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青年:我的祖父常年卧病在床,,没有人根本活不下去。您的理论等于对我祖父说“像你这样的人根本没有活着的资格。”
哲人:他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支撑你和家人的心,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一百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哲人说,不要这样,不应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
从零起点出发,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五、无条件的信赖
哲人: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到背叛,即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叫做信赖。
青年:这是缺心眼的老好人!先生也许支持性善说,但我却主张性恶说,无条件地相信陌生人会遭人利用。
哲人: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请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场想一下,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地相信你,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对于哲人的这个观点我不能确信是否可以得到肯定答案,但是我却非常认同信任与怀疑两者之间,怀疑的人生成本更大,因为当你怀疑他人,怀疑朋友,怀疑家人的时候,生活中就会处处充满怀疑。在这种诚惶诚恐的生活中又如何能够体会到喜悦与幸福?
青年:克报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从哪里来呢?
哲人: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今天对于本书的阅读只是帮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门,让我开始真正向内去寻求答案,我已经做好到60岁时与阿德勒对话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