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实录和评析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于月的描写不胜枚举,借月抒发情感、抱负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朗读关于月的作品也会给人美的享受,沉浸在月色中令人心旷神怡。教师常接触关于月的古诗、散文等文学作品,如何让学生融入月亮的世界,本课提供了重要的新思路:
1.依据课文内容分层,建立“月”相关的小标题
2.入情入境,师生参与“对诗”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3.指导课下观察月亮、描写月亮
万变不离其宗,整个教学的衔接离不开朗读带来的启发,鼓励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朗读理解文意,再结合老师的范读走入文本的世界,顺利展开以上3个课堂环节。
《望月》围绕“月”展开三个部分的描写,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掌握了文章结构,教师在执教时便可依据课文分层引导学生提炼小标题。记忆中,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课时,我也是让学生练写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它的好处是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把握课文中心思想。本课对于“月”的小标题的提炼作用也在于此。但是,小标题的提炼必须在教师心中有底的情况下,并结合条理结构清楚的文章类型才能进行。
在初读《望月》这篇课文时,我对实录中对诗环节印象深刻,却不知于老师会将此环节直接还原在课堂上,这使我很兴奋,更别说在场参与的学生了。对诗可以对课文中的诗也可延伸课外积累的,本想着这会是一场古诗词大赛,可偏偏在于老师别有用心准备的“月”诗中,变得幽默有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也达到了课堂积累的高效。同时为学生课下观察月亮、描写月亮做出铺垫,让学生对月亮产生兴趣,这就是最好的动力因素。
回顾以往的古诗教学,释义、解析、赏析等一套程序走下来,基本结束了古诗教学,这似乎缺少了趣味性,长此以往,学生定会有厌倦情绪,如果能加入相关主题的对诗活动,学生对诗、师生对诗,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而且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考查学生古诗积累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