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信中强调,电影工作者要“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这封回信饱含深情与期许,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亲切关怀,更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回信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光芒,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

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在《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影片中塑造的银幕形象,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他们用光影记录时代变迁、用表演诠释民族精神,为中国电影奠定了坚实的艺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正是对这种艺术精神的肯定与传承。回望中国电影史,从早期《神女》《马路天使》的人文关怀,到建国后《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的艺术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黄土地》《红高粱》的文化反思,中国电影人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用镜头来述说着有关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诗。

当前,中国电影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银幕数量全球第一、票房市场持续增长、国产影片竞争力不断提升,这些成就彰显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生机。然而,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市场数据上,更应深植于作品的精神内核中。《长津湖》展现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和我的祖国》抒发的家国情怀,《流浪地球》传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些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共鸣,正是因为它们扎根中国文化土壤,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电影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在开放包容中坚守文化主体性,在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国特色。

新时代赋予电影工作者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思想载体;不仅是产业组成,更是精神力量。电影工作者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获取创作灵感,塑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要守正创新,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用新技术、新语言讲好新时代故事。近年来,《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影视作品的成功证明,主旋律作品同样可以赢得市场认可和观众喜爱,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贴近人民、反映时代。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电影工作者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电影人应当以回信精神为指引,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光影艺术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传递中国价值观念。让中国故事在世界银幕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