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江湖,我们能想到什么?快意恩仇,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人心险恶,刀口舔血,身不由己,或者一个仗剑走天涯的少年,再或者一个独自打拼,痛并快乐着的中年人,也或者一位满头白发,呆滞地坐在船头,看云卷云舒,听潺潺流水,内心却依旧汹涌澎湃的老者。江湖不是谁都能混的,混得好,终成大侠,混得不好,无名鼠辈。
郭德纲说:“走江湖的人,讲究三硬:官面儿的靠山硬;道儿上的关系硬;本身能耐硬。”
确实如此,行走江湖,如果没有一定的城府、心机和格局,终究不会成大器。郭德纲这部书通过将一些正史、逸闻野史和民间故事中提炼出中国式人情社会的底层逻辑,点破江湖、官场、商场玄机,一本书教会你如何做人、防人、驭人。
这部书内容很丰富,通过很多案例来讲江湖,如护镖的原则,中国古代的酷刑,李治和武则天,千古渣男陈世美,民族英雄霍元甲等等,从老百姓到皇帝,从小职业到大学士,讲了很多走江湖的人和事,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走江湖的人都是拼着命才尽了兴的。但是,就是感觉差了点什么。
再说说郭德纲的江湖之路,也是一路坎坷的,他拜师备受争议,师傅突然离世后,家庭遭受重创,是郭德纲挺身而出,帮师傅的家人走出困境,也算报了师恩。还有对岳云鹏的关爱也被传为佳话。最初的时候,岳云鹏就是一个饭馆的服务生,到德云社学相声时因为没有基本功,学起来特别费劲,还显愚笨,出道的弟子都劝师傅放弃岳云鹏,但是郭德纲没有放弃,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后来火遍中国的小岳岳。郭德纲创业最难的时候,曾经抵押过德云社。成名后的弟子,弃师而去,这些都是闯江湖所要付出的代价。有人会经不起这么多的打击,早早收兵,退出江湖。而郭德纲没有,他是越挫越勇,所以才打下了现在的基业。
正如郭德纲在本书中所说,闯江湖如果没有气度,不会做人,最终只能落个潦倒终生的结局。什么是江湖人的气度?遇事时不慌张,挫折时不放弃,胜利时不昏头,心胸宽阔,为人仗义,才是根本。郭德纲前段时间也出过一本书《捡史》,同样写了:“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我觉得这或许就是郭德纲对江湖的理解。走江湖不易,但是还得走。
《德云斗笑社》播出时,经常看到郭老师和于老师老两口互动,郭老师管于老师喊“师哥”,于谦喊郭老师“角儿”。什么是“角儿”?角儿是一个班子的灵魂人物,要有票房号召力,能养活一个班子,威望也要高,说话行事必须能够服众。于谦这么称呼郭德纲,其实是含了很深的敬意在里面的。
江湖人自有江湖气度。我很喜欢看郭德纲写历史,他十几岁就在江湖上浮沉,对中国式人情社会的底层逻辑,有着异于常人的认识和体会。譬如说,他在《江湖》中写镖师护镖,与土匪狭路相逢,二人用江湖道上的黑话沟通。
土匪就得问:“你吃谁的饭?”
镖师得说:“吃朋友的饭。”
“你穿谁的衣?”
“我穿朋友的衣。”
江湖走镖,靠的全是朋友们的帮衬。别看一个来自镖局,一个是绿林出身,他们身后的派系总会有些渊源。二位聊几句,再问一问对方的门户,你师父是谁呀?您是哪座山头的?人不亲艺亲,艺不亲刀把子还亲,若是彼此都在江湖上有所耳闻,一般也就放过去了。
当然了,也有那些个不开面儿的草寇,非劫不可,可即便到这会儿,镖师还是不会动手,而是继续忍耐,劝劫匪放手:
“朋友您听真了,您是林中的好汉,我是线上的朋友,您在林里,我在林外,你我俱是一家。”
如果土匪说“咱不是一家!”
镖师还得忍,这就是压着心火在说话了:
“五百年前是一家,是朋友吃肉,不是朋友啃骨头,啃了骨头您可别后悔,”这话的意思是:我功夫可硬,再不识趣咱们就交手吧!
让人想起《捡史》书封上那句“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
《江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严肃历史,却汇集了老郭多年来总结的丛林智慧。老郭自己打过杂、扫过地,也当过老板,做过领导,他开过各式各样的买卖,教育过形形色色的孩子,承受过方方面面的压力,他对人才的筛选和判断,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感和迎合,都是准确度很高的,虽然走过弯路,但比他强的人,其实很少。
臧否历史人物,笑谈天下风云的同时,老郭也不时会在《江湖》与读者分享自己吃过的苦,踩过的雷,见识过的人。可以说,《江湖》汇集了郭德纲为人处世和思维模式的精髓,是很值得年轻人阅读借鉴的。
人心曲曲弯弯水,世路重重叠叠山。老郭一路背负骂声而来,未来一定还有更多的骂声等待着他,因为平庸的人不会理解善的艰辛,还以为善很容易。不过他应该也不会介意的,“我赚的钱,一半是能耐钱,还有一半是挨骂的钱。”他已经通透。
《江湖》虽然借鉴历史中的一些事件,讲述了江湖的凶险,但是每个人都要有闯江湖的勇气,人可以走弯路,可以失败,然而一旦走上江湖这条路,就不能退缩,就要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