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叔本华
“奶茶”刘若英,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淡然的女子,不急不躁,不争不抢,即使爱过伤过,也不会愤慨、绝望,好像凡事总能一笑而过,拎得起,放得下,很多事能深深埋在心里,表面上从容镇定。
有时候这种很安静的人,往往特别有力量,调节自己的能力很强。刘若英就是,她淡定的唱着《我想我会一直孤单》,然后就结婚生子,一切自然顺利,波澜不惊。在新婚,怀孕的时候,还接了出书的活,结合自己的感受,采访了几个好友,以孤独为主题,写了这本《我敢在你怀里孤单》。
刘若英很善于,也很乐于独处,这或许和她的童年经历有关,父母分开,自己和祖父祖母一起住,很小就有自己的房间,也习惯一个人打发时间。乖巧懂事的她,不觉得自己可怜,看看身边父母不停争吵的朋友,她会觉得自己其实也很幸福,没有争吵,衣食无忧,祖父祖母很疼爱她,虽然这种幸福不被别人认可。
十几岁的时候,被迫出国读书,一开始,每天都哭到头痛、呕吐。打电话给祖父,祖父说:“大学没有念完,死都死在那里。”她只能咬着牙撑下去。后来发现,自己适应能力比想象中得好,留学经验带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独立”。
看,有时候不逼自己一下,不知道自己的潜力。难得的是,竟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先生,让这种独立的习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在家里只有厨房和餐厅公用,卧室,书房,卫生间都是两个。
一般人看来很奇葩,但自己的生活自己喜欢就好。就像刘若英说的:“我希望永远握有自己最终的选择权。如同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一句话——选择我所能承受的。”这种模式,真是把要把孤独进行到底的节奏。
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羡慕有兄弟姐妹的朋友,打打闹闹好开心啊!我们总会有太多,必须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的时间,不过渐渐地就习惯怎么独处了。
听一个小伙伴说过,他小时候,家人上班,就把他关在江边的小屋子里,有小玻璃窗可以看见外面一点点的世界,可以听到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一个人在狭小的空间,摆动小汽车很孤单,很寂寞。在国外,父母这样是违法的,不过我们那时候国情就是这样。
我可以理解那种感觉,因为我就是这样,当房间里只有自己的时候,那种自我不断放大,可以充斥整个屋子,内心自由的状态,真的很棒。不用顾忌别人的感受,不用在精神上约束自己,最后可以锻炼到自娱自乐,脑子里变出几个人,和自己说话玩,外人看起来会觉得这是个神经病,但其实内心很愉快。是的,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左手和右手打架的周伯通。
其实也很感激那些一个人的时光,因为学会享受孤独,真的受益无穷。人生而孤单,即使是双胞胎,也是一个一个被扯出来,分别放在小床上。而不论是情侣、夫妻、母子……哪一种亲密关系,都不会让你长期远离孤独感。因为我们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各种关系中的一员。
一个人最好的伴侣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心,尊重自己的感受,才能得到更有尊严的爱。如果没有独处的时间,我们又怎么能感受自己的需要,和内心对话呢?
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喜欢把自己变得忙碌,忙于工作,和各种应酬、娱乐,即使在短暂的车旅途中,也是捧着手机在打游戏,刷资讯,安逸的独处成了奢侈品,或者说大家一直在逃离,不愿意冷静的面对自己。
卢广仲觉得: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实讯息接收器,网络、媒体、接收讯息的时间永远都不够,感觉很热闹,而其实,孤独的时候,反而是种很好的状态,可以让你更加强壮。
孤单寂寞才是生活的常态,可惜能悟到的人不多,强者通过寂寞修炼,弱者浪费孤单消遣。
人是群居动物,可能少有人先天就喜欢孤独,被迫到最后就习惯了。五月天的玛莎说:一旦撑过孤单到心痛的撞墙期,就会自然而然的掌握独处的技巧并享受它的美好。
孤独是一种很重要的人生经验,很多东西非得一个人静静思考,步步琢磨才行。学习独处也是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跟他人发展出美好的关系,因为清楚的知道要给大家足够的空间,有界限感。
刘若英说: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害怕孤单,其实当你发现独处的美好时,就会无法自拔的爱上它,能够品味独处的美好,在我看来,是人生中最好的一件事。
这本书会让你在忙乱中,思考怎么让自己静下来,或许也想去试试孤单的感觉是否有那么美好。对于已经深谙此道的人来说,很多地方会让你会心一笑,有一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
最后整理书中的一些话:
有时候,疏解一个人的方式,不见得是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他知道,你在,就够了。
世间大部分的问题都与“人际关系”有关,而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相处”,可是越来越多的人,连跟自己好好相处都没有办法做得到。
两个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躺在对方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父母不必完美,不用怨天尤人,换一个角度想,也许是磨练有生命力小孩的要件之一。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需要生活上的缓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