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人,总喜欢以受害者自居,总习惯性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他人对自己不够友好。这种心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分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一种是自己没做什么,却被人要求做什么事情,而他觉得对方要求太多。两种情形都可能会受伤。
第一种受害者心态,本不该自己做的事情因为看不惯而去做,做了没有效果或者反而收到批评,从而很受伤。或者出于所谓的好意,不适当的插手了本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他人造成了影响,招来批评,从而受伤。他的潜意识是,我做了这么多,又不是为了自己,不管结果理不理想你都不应该批评我。你又不是什么救世主,为何插上救世主的翅膀?没有救世主的能力,还强做救世主的事情,德不配位呀。
第二种受害者心态,本来该自己承担的责任结果变成了别人要求去做的,反而觉得对方要求太多,对自己不够友善过于苛刻,内心觉得很受伤。他的潜意识是,你不应该要求我,应该尊重我。而关键是他本身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尊重他的想法意味着他继续他的目中无人和自以为是。
两种受害者心态归根结底是缺乏谦卑之心和敬畏之心,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导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什么可恨,核心也就在这里。一切的根源在自己身上,却还怪罪并迁怒于人。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做一个类比。类似一个人吃完西瓜随手把西瓜皮扔到了马路上,恰好有一个人经过并踩到了西瓜皮,摔了一跤。摔跤的人埋怨他:"你为什么把西瓜皮扔到马路上?"结果他回应:"你没长眼睛,不会看路啊?"貌似他的振振有词也有些道理,别人要是看路就不会摔倒。可是他忽略了自己该负的责任:把西瓜皮扔到垃圾桶而不是马路上。之所以他觉得他的行为没问题,是因为他曾经看过别人也扔过西瓜皮,所以就觉得自己扔也无可厚非。所以所有的责任都在于对方,和自己无关。对方对自己的要求"你为什么把西瓜皮扔到马路上",他觉得是别人在找茬,在无理取闹。可笑的逻辑!一个目中无人的人永远是受害者心态,总觉得他人不够友好,对自己要求太高,是别人的问题。
对于一个对自己缺乏自律的人,别人一个即使很合理的要求,他也会觉得高了。因为他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标准不同: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没有任何毛病。这个可恨未必是他主观想要的结果,更多是客观造成的结果。所以凡是觉得自己常常是受害者的人多去觉察下:自己是否在披着可怜的外衣行可恨之事?不要告诉我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无辜的,无论有意无意对于他人是一样的,因为他人都受到了伤害。
比如刀子嘴豆腐心。实质是,只有刀子嘴,没有所谓的豆腐心。豆腐心无非是为自己的刀子嘴做了一件冠冕堂皇的外衣而已,好让自己的刀子嘴合理化,绿灯放行,大行口舌之快。这是一种极度自我极度自私的表现,只强调自己的动机,而不讲后果。难道一个不懂医学的人出于好意去救人,由于不专业把人给救死了,轻松的甩出"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的,我本来是想救活你的"这样的一句话就可以毫无干系?
有的人太自以为是了,潜意识里把自己看得比天还高,我讲的我想的都是对的,即使错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认为不是故意的。注意,这里是说潜意识里,并不一定只是外在看起来很张扬的人。有的人外在很柔弱,内在却很张扬,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自以为是的人眼睛都在向外找借口,而不是向内找原因。所以,自以为是的受害者,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因此,自己受害者的心态永远伴随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人是可怜的,是内在没有发育完善却还要应付超出自己能力的世界,难为他们了。其实本质上他们还是个孩童心态,情商太低,喜欢以自己的喜好去横冲直撞,撞到头破血流还很伤心,怪这个世界怎么没有温暖,自己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
情商太低的人建议不要轻易帮助别人,否则可能会很容易受伤。因为缺乏觉察力,伤害了他人还浑然不知,受到别人批评自己也觉得委屈,出力不讨好。要去掉不委屈很简单,不出力就好了呀,关键是自己是否看得惯,管得住自己。很多时候是忍不住才去管的,去做的。而恰恰这个忍不住是一个没有界限感缺乏谦卑敬畏的表现,没有人邀请你来越厨代庖啊。
所以,受害者心态们如果不能识别自己潜意识中的心智模式,将永远找不到受害的真相,这样的受害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