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当我们把书合上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阅读完成呢?答案肯定是不。但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呢?是回味经典话语,是留恋那书中美好的情节,还是恨不得借此“冲动”把自己想说的话“一股脑”写出来?其实,最能留下痕迹的就是沉下心来写一写!
在各位的鼓励和常生龙先生的引领下,我就学着写了几篇。
第一篇,是《说出真话最为美》。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里,常生龙先生说出了发自内心的大实话,让读者动不动地认同、心动,但我们得冷静地选择,汲取到最适合自己的正能量。
接着,针对常生龙先生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我写出了《看清当下的师生关系》,因为今天的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亲密无间、打成一片”和“保持相对距离”之间做出一个平衡。
当读完本书第五辑《变革即未来》之后,我倍感着急,及时写出了第三篇《变在不变中诞生》。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尤其是互联网升级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今天,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更对当下的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
假如我们还不改变自己,岂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又怎能跟上学生变化的脚步?我时不时反问自己,为什么课上学生不愿意听课?经过多方反思,初步总结了三点:一是学生年龄小,见识少,正所谓才疏学浅听不懂,感觉到索然无味;二是他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依旧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对教师所讲无动于衷;三是他们已经通过手机或电脑早查阅过你所讲的知识,甚至比你讲的内容还多还丰富还精彩,所以对你所讲内容直接选择了不屑一顾呢。
如果,我说的是如果,第三种情况真发生的话,这就给今天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处在信息爆炸风口下的我们,已经饱受“后喻文化(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浸染,不得不注意到学生们心中的知识面到底比我们少多少还是多多少,细细想一想就觉得着急,岂能再有松懈不学习之理?我时刻劝告自己,千万不要总拿着原有的“半瓶子水乱逛荡”了,一不小心再洒落地上点儿,还得不到及时补充,早晚会把这“半瓶子水”都弄丢,到那时总不至于才说“为什么会这样”吧。
泰戈尔曾说过: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既然我们踏上了新时代发展的步伐,那就顺势而为,抓紧“变”起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那就让阅读化于笔尖,勾勒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