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小米粥好热,吃包子。”这是第一次单独带涵哥到店里吃饭。
妻子忙于工作,暂时抽不开身照顾儿子,下班后便“八百里”加急,从度假区疾驰到涵哥所在的幼儿园。
园门口早已恢复平静,孩子放学都在四点半,平时都是妻子带着,一直到下班回家。
涵哥兴高采烈地一路小跑,途径包子店门口时,丝毫没有停下或转弯的意思。
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使劲浑身力气向着市民活动中心的童乐谷走去。
围着转了一圈,寻得一处盛满小球的游乐场,30元玩一次,不限时。
进去不足半个小时就觉得无趣便不再玩了。
大手牵小手,一生好朋友,又回到活动中心外的张小生吃包子。
一笼胡萝卜鸡蛋,一笼白菜粉条,一碗小米粥,一碗原味豆浆。
小小的笼屉里藏着八个玲珑小包,小小的个子,一口一个没有丁点困难。
涵哥只顾着喝粥,对小包兴致不高,勉强吃下两个。
“爸爸,这是什么?”儿子喝了一口小米粥,指着我碗里的豆浆说:“为什么,不一样?”
我说:“这是豆浆,只剩下一碗小米粥了。”
“为什么不一样?”就像是一把打开时光机的钥匙,将我带回到了一段又一段的记忆里。
那时的我们还很年少,一切都是岁月静好,宛如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温柔、绵软。
口中嚼着包子,想起了母亲提起的一件往事,是姥姥转达的。
那时还上小学,父亲从自家东屋掏出一个门洞,开了一家代销点,相当于今天的家庭小超市。
面积不大,位于村子的最东头,主要供给过路的行人。
经济较为拮据,村中竞争者更是毫无底线,父亲不以为然,只是专注做自己的事情。
有时父亲让我陪着到县城进货,不论春夏秋冬,都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回来。
伴着依旧闪烁的星辰,坐在小摩托三轮的车厢里,身上裹着父亲的军大衣。
装好货物,时间若是来得及,一定会在中医院旁的包子铺吃早餐。
铺子不大,种类倒是齐全,有包子、烧饼、馒头、豆浆、豆腐脑、胡辣汤,还有小米粥。
我的面前总是包子、豆腐脑或者胡辣汤,而父亲却只有馒头和豆浆。
馒头就咸菜被父亲吃出了山珍海味的感觉,堪比舌尖上的味道,那么的津津有味。
一次去济宁姥姥家走亲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姥姥,自那时起大舅、二舅总是带我去城里吃包子。
这次母亲去探望年事已高的姥姥,闲聊的时候不经意间提起了这件往事,纷纷湿润了眼眶。
二十多年过去了,已是而立之年,很多事情被生活挤压得粉碎,耳聋的她却还像往常一样记得这么清晰。
岁月无情,时光荏苒,父亲用执着感动了上苍,才换得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一一刻在了他的脊梁上,扭歪了脖颈,压弯了后背。
父亲一直是我不敢写下的名讳,生怕拙笔有损父亲的形象。
他是我生命里的英雄,就像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备注的一样——巨人父亲。
父亲的爱是一泓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父亲的爱是一座山峰,让身心即使承受渡劫的洗礼也依旧沉着坚定。
“包子”已不再奢侈,父亲也终究躲不过岁月,逃不脱衰老。
唯有那份真挚无法泯灭,像璀璨的北极星,时刻为我点亮希望、指引方向。
吃过晚饭,街道变得热闹起来,路边的小摊越发光亮,招呼着来往的行人。
伸手摸了摸涵哥的肚子,顺着回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