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对育儿都比较重视,从网上流行的陪作业段子就能看出。在我小时候,可从来没有为这种事进行过大讨论。如今我女儿6岁,从她出生前我就开始看各种育儿书籍,关注过好几个育儿大V的微博。到今天,对于各种育儿文章已不再热衷,因为观念已经形成,能做到的不用看也能做到,做不到的看了还是做不到。
现在我的体会就是育儿其实就是你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传递。而这些人生观价值观是通过每日相处中的言行举止润物细无声的潜入了孩子的内心深层,甚至也许在未出生前就通过细胞基因等传递给了孩子。而你每日苦口婆心告诉孩子的大道理真没什么用,也许还会有反作用。如果你教导孩子的大道理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相悖,孩子会拧巴,拧巴的人生纠结的人生显然很痛苦。累坏人的往往不是繁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是身心灵的拧巴与矛盾。
比如:你教导孩子要多读书,爱读书,自己却从来不读书;你教导孩子要努力上进,自己却得过且过碌碌无为;你给孩子报无数辅导班,想要孩子有个丰盛的未来,你希望孩子音体美全面发展,自己却懒得欣赏一幅画,除了盯着手机中的碎片信息外一无所长,却抱怨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再比如:你教导孩子要宽容,自己却整天唠叨抱怨无休止; 你告诉孩子不要攀比,自己却比来比去,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老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育儿领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甚或形成不同的流派。其实,各流派无所谓对错好坏,因为人生观价值观本来就不存在对错好坏。每个人通常都只看只听自己想看想听到的东西。同样一篇文章,可能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解读。而如果我们单纯地去学习使用那些育儿方法,就会发现实践难,难于上青天。因为那些方法存在的前提我们没有,前提就是深入内心的相同的基本理念。
比如在尹建莉、李雪等(提倡爱与自由的育儿理念)人创办的微信群里,总有家长提出疑问,甚至纠结痛苦。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关于作业的问题。认同老师的理念,就会认为作业是不必要的,不要去陪孩子作业。于是家长就忍住内心的焦虑放开不管。可多半事与愿违,孩子并没有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自律,最终不是家长忍无可忍,就是家长放开了,学校却不能接受,家长夹在中间更加为难焦虑。
比如有人提出要温和坚定地教导孩子。当孩子在饭店打翻餐具,撒泼打滚要去游乐场玩的时候,家长不应该打骂孩子,也不应该纵容孩子,而应该温和地控制住孩子,让孩子安静,让孩子道歉,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错误的。我不想评价哪种家长是最好的,我想,如果家长内心一直如此温和,那孩子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撒泼的现象,而家长强忍内心的暴怒,伪装出温和的样子,那简直就是笑里藏刀,更可怕,而孩子天生敏锐,任何细小的伪装都躲不过孩子敏锐的直觉,这样的温和显然不具意义。
上面两个例子没有对事件本身做出选择和评判,这不是我想说的关键。我是想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育儿是学不来的。如何做,怎么做取决于你,真实的你。当你的内心没有情绪的时候,温和当然最好。当你的内心充满焦虑的时候,给孩子自由就变成了暗暗期盼孩子自律,温和就变成了笑面虎,孩子感受到你的焦虑,自然会有抵触心理,美好的期待可能变成了失望后的狂躁。
写到这里,那作业要不要陪呢?其实陪与不陪都可以,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内心觉得育儿重要还是育己重要呢?如果你还是想改造孩子教育孩子,那我说的都是废话。如果你开始觉察到育己更重要,那我们一起成长: )
无论哪种育儿观点,我想孩子最有发言权。去问问你的孩子,对你有什么要求?我想大部分孩子都会希望在任何时候妈妈都能不生气不着急。他们对妈妈的要求不是富贵美貌能干,而是不生气不着急。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有一句话: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不生气不着急是我女儿对我的要求,我想也是所有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不着急呢,难啊,不难怎么叫修行呢。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来到我们身边,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就是给了我们重新养育自己的动力,给了我们自我成长的眼界。当妈妈就是一场修行。我正在修行,如果有一天能修到任何情况都不生气不着急,呵呵,估计离圣人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