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十年,农村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个词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今,村里的儿童也是越来越少,当年打工的父母有的把孩子带出去了,大多数孩子都已经长大,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少,但却出现了大批的留守老人。
随便到村子里边走一走,看一看,年轻人几乎很少,村子显得更荒凉,只有那么几个老年人在门口坐着,无所事事。如果是农忙的季节,村里几乎是看不见人的,这些年纪大的人都还种着地,种了很多地,不光是自己家的地,大多数还种着外出打工的人,家里边儿的地,两个老年人能种十几亩都是常事。遇到农忙的季节,他们从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去地里干活,中午带点干粮凑合,一直到天黑六七点钟才回家,这样高强度的作业至少要持续一个多月。
村里的留守老人,有的完全可以跟孩子们一起到城里生活,可他们就是不愿意,觉得种地种惯了,如果都去城里生活地荒了,就可惜了。年轻人对土地好像没有多大感情,只会用付出的时间和体力,用收益来衡量种地划不划得来。而老年人则不是他们种地,不是计较收成好与不好,他们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在土地上生活的,离开了土地就是掏空了自己的生命寄托。
还有些老年人有退休工资,不种地,自己的生活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觉得那样太没有价值感了,一个人活着要有价值感,要觉得自己有用,趁还能干得动,还健康,就要去干,就要劳动。如果哪一天干不动了,起不来了,不干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隔壁伯伯家两个70多岁的老人,种了14亩地。他们整天在地里劳作,早出晚归。今年因为雨水多,连着下了半个多月,还没有停的意思,他家的花生还没有拔完。但是,如果不拔的话,地里的花生就发芽,一年的劳动算是白费了。伯伯和大娘看着下雨天,特别焦急,那几天雨下的小,他们在雨中拔花生。玉米还有四五亩,玉米穗子有的已经腐烂了,见不到太阳,任何作物都会发霉。
年龄大的人很多人会骑一个电动三轮车,到地里把玉米和庄稼收拾好拉回来。但乡村田间的路又窄又陡,年纪大,手脚不灵便开车,特别让人操心。
鉴于这样的情况,孩子们都不愿意自己的父母再种地了。软硬兼施,劝说说不行,发火批评也不行,时间长了就感觉怎么就没有办法了,这一辈年纪大的人,对土地就是有这样的撅劲,管不住。
这像极了孩子小时候做错事,父母管教孩子时候的情景。不知道,这些留守老人会不会是最后的一辈乡村守护人,他们可敬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