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为什么自我价值认定较低
客观因素:从小缺乏安全的家庭环境,人际交往训练,缺乏认同,缺乏对外界扩张的正向激励。
主观因素:
害怕受伤,尤其是自作多情后发现是自以为是;一两次便深受打击,并采取紧缩策略,变得封闭敏感。
缺乏自我核心,过度重视他人评价,导致讨好型人格,变成一个空洞虚假的空壳。
表现症状:
一 常说一些毫无意义的话,口是心非的话,精心雕琢的话。这些话或者劳神费力,或者听起来别扭异常。并且无任何本质意义。既没有表达传递出自己想表达的信息,甚至本身就没有想表达的信息,只有单纯的对表达信息这一动作的渴望。
就像是下意识地刷微信朋友圈,完全是本能而不必要的事情。
于是他人自然而然地对此行为表示不敏感与拒绝。
二 过度坦诚与直率。因为缺乏深度交流的对象,往往习惯性地多次进行掏心掏肺以及诉苦。这种行为一者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二者会使接受者感到难受和莫名其妙。如果自己一个人能够承担,为什么还要说出来,让双方难堪?
三 和平陷阱。一位地追求舒适和平的对话环境,营造了一种“总是替他人着想”的暖男假象。而后一旦发现自己有倾诉欲望时,对方没有表达得像自己这样耐心与温暖,就觉得不公平,不舒服,甚至怨恨。
解决方法:
塑造自己的风格与态度。并不是一味地强硬或是软弱。但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
从外在来说,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是真的有话再说,不然就闭嘴。就像技能型英雄,CD好了,再冲上去打一套,打完了回来等CD。追着黏着一直平a,死的必然是自己。
从内在来说,内在肯定是有内在的。不需要藏起来,也不需要刻意去展示什么。就是在该表态的时候表态,该拒绝的时候拒绝。如果对方表示难受或者不喜,那就是应有的。然后磨合,磨合失败,就算了。
要克服讨好误区,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事,自己就别做,而不是硬做然后憎恨别人。简直,莫名其妙了。并且,聊天过程本来就充斥着拉扯,压制和反压制。在共识之上对有偏差的地方进行辩论,这是聊天最大的乐趣。既要认同,也要反对。同时不要过于直率,保持一定的神秘与迷惑性也是乐趣之一。
总结:战术是关注他人,但战略是保持自我。言之有物,并学会包装自己,神秘,独立,并风趣。
敢于揣测,敢于试探,敢于对抗,敢于生气
在乎的是他人本身,而不是他人对我的看法。
我就是我,你爱咋看咋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