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岩磊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这句顺口溜说的是“东北三大怪”,其实它们与当地的气候特点及传统风俗密不可分。
窗纸贴在窗框外面,既能防止被屋内的蒸汽打湿,也能避免让风刮破;把孩子放到吊篮里,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可以防备野兽的侵害;东北的冬季十分寒冷,人们只好猫在家里唠嗑、打牌、抽旱烟,大姑娘小媳妇也都一视同仁。关外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习俗,如果你走进了“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便可以深入了解到这里的风土人情。
博物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藏品更是超过4.5万件。整个展馆分为古代东北民族民俗展区、近现代东北民族民俗展区和长春市城市发展史展区三大部分,全面展示了汉族以及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演化过程,丰富的展品令人大开眼界。
一楼的满族大院很是吸引人,其完整地复原了满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场景。它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也有粮垛、鸡圈、牲口棚,院子里树立着祭祀用的索罗杆,屋里的土炕、灶台、大花被一应俱全,座钟、矮柜、陶瓷盆无不透着远去的年代感,炕头上还端坐着一位手持烟袋的老大娘。眼前的景象给人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恍惚感,似是在过去与现代间穿梭一般。
钱庄、铁匠铺、豆腐坊再现了从前的商铺作坊,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让人恍若置身于昔日的繁华街市中,而博物馆还有两件珍贵藏品值得仔细观摩,它们分别是鄂伦春族的狍头帽与赫哲族的马哈鱼皮衣。“狍头皮帽”是鄂伦春族人用完整的狍子头部的皮鞣制而成,不仅美观卡通,而且非常保暖实用,特别适合在冰天雪地里穿戴。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他们不但把鱼类作为食物来源,还巧夺天工地物尽其用,巧妙地将鱼皮制作成靓丽的服装。但整个制作过程十分繁琐,包括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多个步骤,一套成人衣服就要耗费100多张马哈鱼的皮,且每件衣物用时达几个月的漫长时光。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在宽敞明亮的博物馆中,眼花缭乱的展品叫人目不暇接,可参观过众多稀奇百怪的物件后,游人似乎就见怪不怪了,因为每个风俗的背后都隐含着其独特的发展脉络,而游览完毕,人们便犹如品尝了一顿饕餮盛宴,将见识细细嚼碎,继而吞入腹中,慢慢地吸收着里面的文化养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百姓也在滋润着一片沃土,在这交互的过程中便碰撞出璀璨的文明曙光,给白山黑水涂抹上一层粗犷豪放的底色。
202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