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第……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异法方宜第……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风第……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失味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故攻有风气也。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咳第……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气厥第……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噎肿痉,治主病者。
五藏生成第……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气也。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关。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腹满䐜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大奇第……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癎瘈筋挛。肝脉小急,癎瘈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寒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藟发死。
脉至如悬离,悬离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脉解第……
——太阳
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
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华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
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
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少阴
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
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
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厥阴
所谓㿗疝、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肿也。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
所谓㿗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
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上古天真第……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理。信其然乎?
岐伯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伏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伏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身肌宗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第……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