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解析:短剧“高企”
瑞波友李 20250910
本文是创新系列的收官之作,以目前风行的手机“短剧”为例,解析“创新”的落脚点和基本底层逻辑。
在媒介形态迭代与用户需求变迁的双重驱动下,基于手机端的短剧已从边缘娱乐形式跃升为流行趋势,其爆发式增长不仅重塑了内容消费市场格局,更为创新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值得关注的是,短剧的受众群体并非局限于习惯碎片化消费的年轻人,大量银发族的涌入,进一步印证了其跨越年龄层的吸引力。

细究内容内核会发现,无论是传统长视频电视剧,还是新兴的手机端短剧,在题材选择上均未脱离“情、仇、财”的核心框架,仍是对人类基础情感与利益关系的排列组合。“情”的维度中,爱情是核心主线,婚外情常被用作制造冲突的关键元素,亲情、友情及婆媳、妯娌等家庭关系的矛盾,叠加“养子”“私生子”“赘婿”“白月光”等身份设定,构成情感冲突的主要来源;“仇”的表达目前多集中于个人恩怨与家族纷争,尚未触及更宏大的国仇家恨主题,或因创作者暂未找到适配短剧形态的叙事路径;“财”的呈现则更趋极致,千亿富豪、百亿项目、高额零花钱等夸张设定成为常态,旨在快速刺激观众感官。
事实上,“情、仇、财”的题材框架并非短剧首创,传统电视剧早已对其进行过丰富演绎且不乏经典作品。但短剧能凭借相同题材“大行其道”,关键在于其精准切中了当代用户的核心需求,构建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可归纳为五个核心特征:
其一,“时长短”
击碎冗长叙事泡沫。传统电视剧常因剧情拖沓、铺垫过多,导致观众需耗费大量时间跟进,甚至出现“边看边打盹仍不影响理解剧情”的现象。而短剧以10分钟以内的单集时长为标准,在极短时间内浓缩核心冲突、推进关键情节,为用户提供“颅内高潮”的即时满足感。这种“短”的特性,完美适配了现代人碎片化的时间分配习惯,让用户无需在冗长的铺垫中消耗耐心,快速获得娱乐价值。
其二,“故事炸”
强化冲突刺激效果。短剧的剧情设定往往突破常规逻辑,以极致化的人物反差与情节转折吸引注意力。例如,隐姓埋名的“首富之子”以家庭煮夫的身份隐忍度日,暗中助力心上人,却在遭遇“渣男”搅局后揭露身份展开复仇;逆袭的草根:乞丐、快递员、塔吊工、保洁、保安;奶狗+舔狗=霸道总裁,“巴掌戏”“快意恩仇”等强冲突场景高频出现,用直接、激烈的叙事方式冲击观众情绪。在“内容均为虚构”的共识下,短剧凭借更密集的冲突、更直白的情感宣泄,比节奏平缓的传统电视剧更易抓住用户注意力。短剧在三大战线展开:家族、职场、商战。超能力涵盖:武功、医术、黑客。逆天离谱的剧情肆无忌惮地展开。
其三,“不讲理”
契合用户情感诉求。短剧的叙事逻辑常跳出现实规则,呈现出“反常规”的价值排序:养子优先级高于亲生子女、情人地位超越配偶;主角开篇被开除,转身便揭露“技术大神”或“董事长准儿媳”的隐藏身份;天价彩礼、伏弟魔、妈宝男等极具话题性的社会议题被极致放大。同时,“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蛇蝎心肠的家族成员”“逆袭的废材人设”等标准化配角设定,搭配“意外+反转”“重生穿越”的固定叙事模式,快速构建起简单直接的剧情闭环。
短剧的创新成功,本质上是对观众认知与需求的深度洞察。当代观众既无时间消耗在冗长的剧情铺垫中,也不愿接受重复冗余的信息输出,更渴望突破现实规则的束缚,在虚拟场景中看到“同态复仇”“善恶有报”的即时结局——这种对“正义不迟到”的情感期待,正是短剧捕获流量的核心密码。短剧里的耳光跟不要钱的一样,此起彼伏。短剧里的钱就像冥币一样,动辄百亿、千亿。一个千亿上市公司股票跌成废纸只需要三分钟,完全不需要遵守市场规则。
其四,低成本
目前大屏幕电视剧的高成本并不代表高水平,特别是倍受诟病的高片酬、低制作更是拉低顾客体验。短剧演员的特点很鲜明,颜值不比大屏幕电视剧低,演技大差不差谈不上精湛,但片酬普遍不高。大屏幕电视剧的布景道具成本在“短剧”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酒吧、咖啡厅、酒店大堂、办公室是主要场景,连酒店套房都很少出镜。低成本带来的好处就是供应量更充足。
其五,可互动
观众可以随时在下方评价,让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所谓情绪价值不是简单的接受,也有互动。观众之间、短剧运营商与观众有互动,让观众有沉浸感。
这一现象也为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创新并非一定要颠覆核心内容,而是要精准匹配用户的场景需求与情感诉求。无需怀疑用户的认知能力,他们选择短剧是为了获得轻松的娱乐体验;也不必试图以“说教”姿态输出价值,用户对现实逻辑与道理的认知早已成熟,只是需要在娱乐场景中获得情感共鸣与情绪释放。短剧的“高企”证明,真正成功的创新,永远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