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文
一、乐章如画,金戈铁马入梦来
近来,我沉醉于一首摄人心魄的古乐——《兰陵王入阵曲》,这首乐曲的旋律让我如痴如醉,反复聆听。
乐曲伊始,大鼓、埙、笙与编钟齐鸣,雄浑之声似铁骑突出,刀枪铮鸣,顷刻间将人拉入烽烟四起的古战场。
继而琵琶如急雨倾泻,龙笛似长风呜咽,古筝若清泉激荡,古琴则如低语诉衷肠……
乐音交织,宛若珠玑坠玉盘,铿锵而琳琅。
曲调倏忽万变:时而疾如骤雨,时而缓若流云;时而沉郁似暮色压城,时而激昂如旭日破晓。
齐鼓雷动、羯鼓疾催、钲声肃杀、笛箫悲怆……十余种乐器层叠铺陈,似千军列阵,似万马嘶鸣,将古代战场的磅礴与苍凉挥洒得荡气回肠。
一幅血火交织的战争长卷在耳畔徐徐展开,金戈铁马之声与壮士悲歌之韵,将中华儿女的勇毅与豪情镌刻得淋漓尽致。
二、千年遗韵,一曲浮沉见兴衰《兰陵王入阵曲》,又名“大面”,是我国古代歌舞戏的瑰宝。
它诞生于北齐,为将士们赞颂兰陵王骁勇善战而作,初为军乐,后流入民间。
至隋唐时,它蜕变为戴面具演绎的“软舞”,更被视作中国传统戏曲“大面戏”的滥觞(滥觞:源头或起源)。
当时我国处于盛唐年间,中日交流频繁,该曲被遣唐使带到了东瀛,东传日本后,日本把这首曲发扬光大,甚至日本雅乐将其奉为圭臬(圭臬:权威或标准)。
而在故土,因为《兰陵王入阵曲》源于北齐,而北齐是鲜卑族开创的朝代,不是华夏正统,所以到了中唐时期李隆基登基之后,就下诏全国各处禁演《兰陵王入阵曲》。
而且唐玄宗李隆基认为《兰陵王入阵曲》和《秦王破阵曲》冲突,为了保证《秦王破阵曲》的地位,而诏禁了《兰陵王入阵曲》。
此后,由于战乱频繁、官方禁令,原《兰陵王入阵曲》的文化传承中断,它在中国就逐渐失传了。原汁原味的《兰陵王入阵曲》就如断线纸鸢消失在我们历史长河中。
直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河北的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寻回了这支漂泊海外乐曲,虽然此曲传入日本后被加入了他们的民族元素,但此曲最后总算重归故里了。
大约六年之后,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带着日本雅乐团来到中国,在兰陵王墓前重新演奏了此曲。
他们以千年隔世的乐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祭奠,而此时距此曲问世,已经过去1400年了。
三、钟鼓齐鸣,华夏正音贯古今
《兰陵王入阵曲》是一部凝结我国历史与艺术的史诗,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曲子,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恢弘的场景,也反映了当时文化、音乐艺术的高度发展,它还体现当时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使用到了多种乐器,包括齐鼓(大鼓)、羯鼓(小鼓)、钲、龙笛、筚篥、笙、琵琶、埙、编钟、箫、笛、古筝、古琴等。
这些乐器的组合使用,使得《兰陵王入阵曲》具有了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张力,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战场的壮阔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
此曲不仅见证了北齐至盛唐音乐艺术的巅峰,更以“武乐化文戏”的嬗变,折射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
它如一面铜镜,映照出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亦如一道星芒,自东亚文化圈闪耀至今。
当编钟余响穿透千年,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金铁交鸣,更是一个民族在音符中镌刻的不朽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