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身攻击谬误
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常言就事论事。在争吵中,可以某一方开始关注对方的人品。如同讨论送信的人,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
2、滑坡谬误
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没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这些建议的行动没有正当的理由。执行这个行动,将会指向更坏的结局,而你们又尚无对策。
3、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行动建议没办法十全十美,所以我们就不做了。一味地等待所谓的完美方案,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固守原地,动弹不得。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这也是战胜拖延症的心法之一。
4、偷换概念谬误
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不攻自破了。
举个例子:
新药的审批需达成共识才可上市。此处的共识是指专家们的共识,而不是社会上其他公司。
5、诉诸公众的谬误
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的这个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是有道理。其中隐含一错误的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接受的。简单来说,就是大家都这么觉得的、这么说的,所以你就得相信。链接从众心理,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等于理性的抉择。但这种“那么多人都这样……”的表述极剧引诱性。链接社会心理学,人类作为群居动,天生期待被认可、被接纳。因此,我们当心那些诉诸普遍观点或者流行看法的说理论证。
6、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在朋友圈中不乏各类专家的温馨提示。但这位专家确有其人?这位专家在此领域真的有如此造诣与洞见?否则我为什么要相信他?
7、诉诸感情谬误
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阐述的理由是充满激烈感情的一般性概括,以期激起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调动我们的感性脑,让理性脑暂时休眠。此处可链接三层脑理论、迷因效应、广告营销、从众心理。
8、稻草人谬误
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他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转移到另一事情或观点,如根本不存在的靶子。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所有立场的事实。事实来说话。
9、虚假两难选择谬误
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尽管我们世界在某些情景存在二元论,如男人与女人。但对于社会性问题而言,并没有如此的非黑既白。
如何判别?常见的引导词包括: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两种选择分别是……;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才能……等。
建议:不要因为对方的二元表达式,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以及你解决问题的路径。
10、乱扣帽子谬误
错误的假设,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代名词,因此你也就合情合理的解释了这一事件。
有段时间专注领导力主题的书,早已不记得出处,但对一个评判管理者是否合格的标准印象深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团队管理。
当问题出现时,作为管理者,你将其原因简单地归类为“当事人的意识有问题”,说明你在偷懒。此时我再补充后半句,通过调查研究,你仍将问题归类于“当事人的意识差错”,说明你无能。“意识形态差错”的理由是如此的充满诱惑,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链接第一章提及的“人的惰性”:如果我们想要隐藏我们对诸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这个行为贴上一个标签,或套上一个名字。贴标签的思维方式或行为,它的好处通过把事情分类而简化,便于我们快速决策。然而它的不足也是明显,固化了我们的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你那更多可能的未来也因此葬送。
举个例子,经常我们会遇到母亲发脾气,内心声音是:母亲到更年期。这种理由让我们无须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根源。当然另一好处是,阿Q化,小问题而已。如果扩大到其它问题呢?
11、光环效应谬误
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丽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如一些公文或研究报告中,堆满华丽的词汇,就是没有干货,没有落地的行动方案。或许这也是简化公文、给公文瘦身的一个初衷。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
12、转移话题谬误
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注意力转移,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其谬误顺序如下:大家正讨论A主题——你将B主题介绍进来,冒视与A主题有关(实际并不相关)——A主题被置之不理。如喧宾夺主、答非所问。
纠正对策就是以始为终,在感觉讨论不对劲时,自问“我们要讨论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
妈妈说:你和男朋友到哪去了?你为什么要跟我撒谎呢?
你回答:你总是挑我的错。
解释:母亲关注的是女儿的这个行为,但是女儿则是关注“妈妈挑她的错”。实际是答非所问,将双方话题转移至“对母亲的人身攻击”。
13、循环论证谬误
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说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看似为结论提供了论据,实际上这个论据是由结论推断出来的,以重复结论来回避问题。
14、强求确定性谬误
每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批判性的接受,但程度如何把握?
15、错误类比谬误
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16、过度简化因果关系
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当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17、因果混淆谬误
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18、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因素在起作用。
19、事后归因谬误
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外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就是按照先后顺序来进行归因。如宝宝在婴儿期的啼哭与有奶吃。
然而这种先后顺序有可能是一种巧合吗?我们在成功的时候要认清楚我们的成功是一种巧合吗?如果不是,是否存在一种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通过这种因果关系规律,我们是否可以把它提取出来,扩大,迁移,在未来再造成功。这或许就是思维模型的重要性。(链接《穷查理宝典》)
20、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喜欢把别人行为的动因看成是来自其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
链接人之本性,对于自己的成功,倾向于归因于个人问题;自己的失败,则倾向于外界;与之相反,对于他人的成功,则倾向于归因外界因素;他人的失败,则倾向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