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跟孩子一起定规则、签协议,这节课我就来为大家讲讲如何严格执行规则,让孩子说到做到。
1. 坚守底线,敢于对孩子说“不”。
在给孩子定规则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有反抗或者耍赖的时候,为了守住自己的底线,父母一定少不了要对孩子说“不”。不过,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态度。
1岁之前,我们对孩子说“不”需要更多的温柔;1岁之后,我们对孩子说“不”就需要更多的坚定。不过,温柔和坚定这两者之间的度,也没有任何标准可以参考,需要父母自己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龄”制宜。
总的来说,我们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两个要点:
第一,把“不能做”的事情范围尽可能缩小,最好是缩小到绝对不能做的范围。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些事情是否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是否涉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是否涉及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不礼貌的举动不能有,不能损坏别人的或公共的财物,不能偷抢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能用暴力故意伤害别人,不能在马路上乱跑,不能在深水边戏水,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等等。
第二,父母的言行要一致,说了“不”就一定要执行。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但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不禁止孩子的行为,孩子仍然会继续做我们不允许做的事情。既然说了“不”,一般情况下我们就一定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父母的坚决,训练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无法接受大人的说教。但我们又需要在这个阶段慢慢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逐渐体会到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行为是需要学会放弃的。
在我家二宝小雨一岁前看过的绘本中,有一本《大卫,不可以》是他最喜欢的。如果我们把很多绘本放在一起让他自己选,每一次他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本。从出生4、5个月到1岁这个阶段,我已经不记得给他看过多少次,有时候一天之内就会看好几遍。
在这本书里,画面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而为数不多的文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大概就是一个“不”字了。当他看画面的时候,我们都会读相应的文字给他听。虽然孩子无法把画面上的事情跟大人读给他听的文字联系起来,但是久而久之,一定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利用这个绘本里的对话和场景,既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说“不”,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慢慢学会如何放弃、如何停止,给他的规则意识逐渐播下一粒又一粒的种子。总有那么一天,这些种子就会开始生根发芽。
2. 把行为跟后果相关联,“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在执行规则的时候,如果把违反规则的行为与相应的惩罚后果直接进行关联,那么就可以让孩子敬畏规则,即使偶尔违反了,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后果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
不过,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要提前沟通。为了让一项惩罚措施更有效,我们要在一开始就把后果讲清楚。惩罚的措施和后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以起到威胁的效果。在定规则时,如果父母提前同孩子进行了充分沟通,孩子自然也就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违反了规则会有什么后果等,无形中就会增加一道心理防线,抵御随便违反规则的冲动。
第二,要立即执行。对于违反规则而言,立即执行相应的后果是确保惩罚有效的关键。一般来说,如果孩子一旦违反规则后,立刻就能体验到相应的后果,那么他对这件事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今后就不容易出现我们常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情况。
第三,要保持一致。说好的规则和后果,一旦孩子违反了,每次都必须按照相应的后果进行惩罚,把行为跟后果进行关联。这里说的保持一致,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即“今天这样,明天还是这样”;还包括家庭成员的一致,即“爸爸妈妈是这样,爷爷奶奶也要这样”。
第四,后果要合理。违反规则的后果,既要符合逻辑,又要轻重适当,同时还要适合孩子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说,后果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比如,孩子在外面多玩了十分钟,我们就不要出手太重,如果给孩子来个“两个星期都不能出去玩”的惩罚后果,那就太严厉了,显得极不合理,顶多来个“剥夺孩子当天看电视或玩游戏的权利”就差不多了。相反,如果孩子拒绝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我们来个“五分钟不能玩玩具”的惩罚后果,就显得太轻了,可以来个“必须收拾好这个玩具才能玩别的玩具”这样的后果。
3. 暂停不当行为,给双方一个缓冲期。
在执行规则时,当孩子出现一些比较激烈的反抗或不配合的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暂停的方式,来给双方一个缓冲期,以免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最后也达不到继续严格执行规则的目的。
这里,我为大家总结几种暂停的方式,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
第一,父母陪孩子留在同一个房间里。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即使暂停的时间很短,一旦父母离开房间就会让他们产生分离焦虑。因此,父母陪孩子留在一个房间,或者让孩子待在父母的视线之内,是比较好的做法,比如把孩子放在婴儿床上,把孩子带到房间的一个角落,把孩子放在儿童帐篷或围栏里,等等。
第二,让孩子坐在“安静椅”上。父母可以在家里为孩子专门准备一把“安静椅”,只要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时,就让他及时中断正在做的事情,回到自己的“安静椅”上认真反思。这个做法比较适合两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和孩子既可以继续留在同一个房间,也可以暂时离开房间,让孩子单独待一段时间。
第三,父母暂时离开房间,让孩子一个人反思。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当出现不当行为时,我们可以直接指出孩子的行为有哪些不当,然后马上离开房间,既给自己一段平复情绪的时间,也给孩子一次反思不当行为的机会。
第四,把孩子暂时带离到另一个房间或空间。当三岁以上的孩子违反某些规则时,这个方法比较管用,我们可以暂时把孩子带到他自己的房间或者阳台等独立的空间,必要时可以把房门关上,明确告诉孩子,让他一个人在这个空间里好好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当他反思结束并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再让他打开房门来给爸爸妈妈道歉,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无论采用哪种暂停方式,我们需要把握好一个原则,那就是:孩子年龄越小,暂停的时间越短。当然,我们别忘了,暂停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继续执行规则,所以暂停结束后就需要督促孩子做出适当的行为。
以上就是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讲的就是父母如何严格执行已经定好的规则,既要坚持住底线,又要把孩子的行为跟后果关联,迫不得已时还可以采用暂停法来让孩子冷静。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