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跟我分享,她留意到她的孩子使用的就是这种没有攻击性的语言。
有一回,爷爷在客厅抽烟,孩子说:“爷爷,你在这里抽烟,我闻到了烟味就会咳咳。”并示范着咳嗽了几声。爷爷赶紧说:“好的,我到阳台抽。”
如果是大人,可能会直接提出解决方案:“别抽了。”“抽烟对身体不好,少抽点儿。”或“你没看到孩子在这里吗?”这些语言都充满责备,带着攻击性。出于防备,对方不仅不愿意做出改变,还有可能对你产生抗拒。
一条恰当的沟通信息,呈现的是非责备、无伤害、负责任、一致性地沟通。
尊重不等于放纵,面对孩子的一些我们无法接纳的行为,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的感受。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会让孩子由内产生一种责任感。而内外一致地表达我们的感受,也会让孩子有机会感知和了解他人,走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而不会变成一个只顾自己需求的人。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