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 星期天 晴
这几天关于当年明月的各种传闻不绝于耳,说他猥亵女上司,说他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去了,查了一下,至今也没有确切答案,我宁愿不相信。这个当年明月就是写《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他的原名叫石悦,他真是一个“天才”,“一书封神”,3年赚了4100万。不过,他的写作生涯中目前只写出了这么一本书,之后再无新作品问世。
鲜有人知道,这位人气极高的小说作者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公务员的身份。石悦的爸爸认为“学而仕择优”,要他找一个正经的事情做,于是他大学毕业后就考公务员,从12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海关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专注于“为人民服务”。
2013年,石悦晋升为副处级,自此顺利上升。这几年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的副主任。身处官场,石悦之所以能够迅速升迁,离不开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他从小就喜欢历史,不断钻研历史,所以在这方面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看来的确应该学点历史。
部书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让我如饥似渴地读下去,就像我小时候追武侠小说一样。 我不太相信(不愿相信)能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在实现了财务自由的前提下,会迷恋权力,迷恋官场,还有,骚扰女上级?最后还患精神疾病?
不过也有可能。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我们从小的教育,几千年来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使得我们很多中国人无论身处环境如何,都有一个安天下的梦想。即使卖菜的小贩、开出租车的司机对天下大事说起来都头头是道。
当年明月的具体情况和境遇,我们目前不得而知,我想他是怀了一颗济世之心,或许想学习王阳明,或许他想改变些什么。可是在体制内如果不妥协,只有离开。希望他能抛弃那些不属于他的身外之物全身而退。不离开,也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我又去重温《明朝那些事儿》,其实这是历史方面的书籍,以前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历史,因为这部书,我爱上了历史,我看了几遍了,每次读来都会非常感动,这次也不例外。今天天气好,我骑自行车到龙洞游玩儿就听的这本书,在壮观的龙洞瀑布前听着书里的内容更是有味道。曾经我没想过,历史人物竟然能用如此鲜活的语言描述出来。而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历史并不是枯燥无趣,而是缺少幽默风趣的笔触和思想。
历史上薄薄的一页纸,翻过去,就是很多人波澜壮阔的一生。看了之后我常常在想如果这个历史人物换一种活法,结局会不会一样呢?甚至有时候也常常会后悔年轻时候的一些选择,比如在高二的时候选择学理科,我觉得自己应该读文科的,比如大学毕业有机会留校当老师的,却没有抓住机会,比如当初毕业后有机会到大城市去打工的,我还是不敢离开家乡,一个人在外面闯荡。我也常想,要是人生能够重来一次就好了。
然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卖后悔药的,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一切都不会重来。与其耗尽时间哀叹过往,不如用心走好余下的每一步。如此,才是对生命最大的不辜负。
看历史就是为了从几百年的王朝兴衰成败中,从成千上百个历史人物的风云一生中,总结出一套类似规律的东西,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前行,从而避免自己犯原则性的错误,避免自己迷茫和悲观。
《明朝那些事儿》从公元1344年元朝末年黄河泛滥,写到1644年明朝灭亡,时间跨度达到300年,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雅士,从沙场征战到朝堂政治斗争,从兴盛到衰落,从廉洁到腐朽,从英雄的发迹史,到各色人物的传奇经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把我们带到那个时代,让我们亲眼目睹那时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王朝性格特别鲜明的朝代,一个和尚开创了这段历史,权臣、太监、军事将领、农民起义领袖……这些熟悉的面孔在明朝也一一露面。终明一朝,天下始终沉浸在血泊和战火之中。皇帝们要么铁血治国,要么不务正业。明朝的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真是一代枭雄,从一无所有到坐拥天下,真是了不起。
朱元璋,出身贫苦,在他给地主放牛的十几年里,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和父母生存下去,有口饭吃。然而在他十七岁那年,朱父朱母,以及他的两个哥哥都接连离他而去。为了生存,他只得去庙里当了和尚,庙里的其他和尚也总是变着法的欺负他,甚至让他到穷乡僻壤去讨饭。朱元璋因此受尽冷眼,过着没有尊严的日子,正因为苦到了极致,朱元璋变成了一个内心强大、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不屈战士。
后来,他跟随红巾军起义时,遇到的都是如杀人如麻、心狠手辣的陈友谅、张士诚一般的强大对手。朱元璋却广纳贤士、从善如流、杀伐决断,他战胜了所有的对手,一步步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年轻时一无所有,经历了人世间的冷暖、炎凉后,他从心底里迸发出一种勇气,这种勇气,让他改写余生的命运。所以说,失去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一无所有,没什么可失去时,恰恰是人生得到的开始。
如果这次石悦失去了体制内的一切,于他而言并不可怕,他早已财务独立了,现在完全可以静下心来写写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在书中写到说:“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不是李自成,不是清兵入关,而是徐霞客。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干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这样的“当年明月”应该还在,毕竟他曾经照着彩云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