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鹤琴之光,奏成长乐章
读〈家庭教育〉有感:以陈鹤琴理念探索家校融合教育之路
刘嘉琪
最近,我在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介绍陈鹤琴先生。陈先生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经典著作。其中,他所著的《家庭教育》也就是今天要汇报的这本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将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开拓之作。我作为一名兼具家长和老师双重身份的教育工作者,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其次,关于书中的内容。本书共有13章。其中,前两章主要提供理论基础,讲述儿童心理及普及普通教导法,后边10章以具体的事例来解释各项内容,如卫生教育、情绪教育、群育及智育各个方面都细节内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案例分析,让我们明确。
最后是我的感受。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感受。
(1)这是一本父母书,我觉得这本书更加适合新手父母。书中很多的核心思想是关于婴幼儿期的孩子,因为陈先生是在1920年以长子陈一鸣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观察,完成中国首例儿童心理个案研究,奠定《儿童心理之研究》基础。
这部著作展示的行为习惯虽然距今已有100年,但他的很多做法依旧适用,所以,陈先生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倡的方法,依旧供我们现在使用,可见他高瞻远瞩。
(2) 理解孩子,尊重个性。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要时刻谨记理解孩子,尊重个性。陈先生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成长节奏。而我作为老师家长的双重角色中,这一理念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班里有一个孩子在绘画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天可以画20页,水平让我误以为是买的绘画临摹贴。说实话,我不排斥他画画,那是他的兴趣;但是他的兴趣已经影响到学习,不仅他课上画,还把画好的作品让其他学生涂色;这种行为已经影响到各个学生,所以我加以制止。
但是读过陈先生的书,我制止虽然出发点不错,但是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可以既保证课堂教学,又可以保证他持续的绘画热情。
思来想去,课堂制止他绘画,课下、课间可以进行绘画;周中可以为他展开一个绘画展,通过高拍仪展示他的作品,让他既有绘画的灵感,又可以完整的表达他创作的意图。本来教材就是孩子学习的工具书,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他的优势来吸引更多孩子的注意力,达到总的教学目标。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陈先生在1940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推动幼教师资培养,是陈先生的开创性实践之一。
陈先生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榜样。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对父母的模仿。在学校里,教师的一言一行同样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们会观察老师的行为,并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我的孩子们现在是一年级,都知道一年级是习惯养成重要时期,所以我和我的搭档很注重以身作则的习惯养成。
刚开学一个月,我们会用电子教鞭作为指引方向的工具,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班级小班长也会拿着教鞭四处走,维持纪律;也会拿着教鞭在走路队的时候四处游荡。所以我们俩默契十足,教鞭只存在讲台上,一下讲台把教鞭放在讲座上。
(4)培养习惯,注重细节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基础。陈先生提倡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等。在家庭中,我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虽然现在做的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但是要超过很多同龄孩子的家长。
这学期,糯米是学前班,我继续让他学会整理书包和自己的物品,然后再自己学会自己穿衣、洗脸等。一个月前,她做的很慢,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我告诉她书包第一包放纸巾、湿巾;第二包放作业本;第三包放书和彩笔。下午放学首先要检查铅笔是否需要重新削,其次看看作业本是否需要更换,全部完成后,把书包放在门口衣架边固定位置,供第二天上学。一开始,孩子做得很慢,还会出错,但我耐心地引导他,鼓励他坚持下去。现在,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事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其实每次送学生出校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家长不放手,路队还没有结束,家长就开始在队伍中接孩子手中的物品,生怕孩子多拿一会儿书包就会累着,导致队伍越来越散。作为家长,其实我们更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
在学校里,我也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饭后擦一擦小嘴,洗洗手,注意卫生习惯;写作业时先写标题,在写内容,教会孩子们书写格式;写题时,先读题、写题、检查到划去等。从学习、卫生、生活等各个方面培养孩子的习惯,从细节入手,先抓小放大,再抓大放小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4)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陈先生指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我很庆幸,今年遇见的每一位家长都是相当配合工作,每次布置的活动、任务都是超前完成,十分配合教师工作。就如我们班级的“阅读”,从开始之初,到现在,每天放学都有读书活动,家长十分支持孩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老师负责给孩子提供正确的阅读方法,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随着家庭、学校、孩子自身都有了显著提高。
而作为家长,虽然和孩子教室一墙之隔,但从不在学校给孩子任何特殊待遇,积极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也会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通过这种沟通,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家庭教育》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它让我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角色中找到了平衡和方向。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将继续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用爱和智慧去引导孩子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