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在个人公举号:我是一只海小星(这里有美食有教育有旅行有爱情有亲情......) 欢迎来一起玩耍啊!
海小星说
最近读了两本儿童心理学的书,一本是《儿童沟通心理学》,一本是《儿童行为心理学》。读的过程中标注了很多,有思考也有启发,本打算再消化消化写点有用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不过今早我耳闻了一幕奶奶骂孩子不和别人打招呼,各种“威胁”和责备,才两三岁的宝宝哭的撕心裂肺的,听的我很生气同时又特别心疼那个宝宝。于是,我又重新翻出这两本书再结合之前看过的文章整理出了这篇文章。与你共勉。
情景再现一下:今天上午窗外一句“这孩子没礼貌,叫她喊人也不喊。”接着一句“快喊,快喊啊,没礼貌!”,这样的呵斥声一声接着一声,再接下来就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又一句“闭嘴,奶奶爱你!”“闭嘴,你再哭奶奶就不要你了!”“还哭吗你……”一连几个“闭嘴”实在太刺耳,让我不得不停下手里的活,想看看这是哪位“严厉”的奶奶。那一刻,我真想冲下楼,去“解救”那个可怜的娃,不过,细想了一下会不会因为我的“冲动”给孩子带来更大心灵伤害,我怂了。还是拿起笔,分享一些有用的东西,希望天下的家长有一天不再责备孩子“没礼貌”,希望每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相待!
其实这样的场景很常见,比如小盆友第一次见到新老师,比如第一次去亲戚家玩耍,比如在路上偶遇爸爸妈妈的朋友,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叫叔叔/阿姨,喊老师”,如果孩子没有打招呼就会被指责“没礼貌”或者不爱说话,内向。
小盆友们真的没礼貌吗?还是只是因为环境不熟悉,出于一种儿童的自我保护?我想是后者吧。认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就算是成年人初次到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怕是也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和所有人都热情的打招呼吧!就拿我来说,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刚到一个新的地方完全不知道哪个是老板,以至于第一个月我以为他只是普通同事每次碰面都是出于礼貌性的微笑、点个头,甚至会有一丝尴尬,反而是老板一直总和我热情的说“你好”。后来,知道他是老板,我还觉得特对不起他,第一个月的见面打招呼似乎我更像老板,高冷!可是,如此“不礼貌”的打招呼模式并没有影响我和老板的革命友谊啊!所以,还是那句话,请把孩子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看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反思成年人,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对待孩子。
以下几点建议,与你一起分享:
绝不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负面标签影响有多大?
在《儿童行为心理学》中作者提到:“负面标签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感受,还会影响今后的行为发展模式,而且负面标签可能真的会让孩子禁锢到这个负面角色中,一直朝着负面标签的方向去发展。
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传递着爱与信任,也传递着失望与鄙视。孩子往往能从父母和长辈的言谈举止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大人随便的一句“你怎么那么笨”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伤害真的极大啊!”
所以,恳请各位家长特别是那位“严厉”的奶奶,不要再将以下的标签贴到孩子身上:
①孩子见人没有打招呼,就说孩子“内向,不爱说话,没有礼貌”。
②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说孩子“我看你就这样了,以后也不会考好”。
③孩子没有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就说孩子“没有像你这么懒的孩子”。
④孩子因为帮助别人而受到伤害时,警告孩子“以后不要再多管闲事”。
……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理解,被别人爱的高级动物。再小的孩子也如此。心灵如玻璃般透明易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呵护和欣赏。在获得一次次的鼓励与赞美后,孩子不仅会让自己沉重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而且还会慢慢变得活泼开朗,乐观自信。”
用温和的建议取代贬低
① 命令的口吻为温和的语气
“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沟通,不仅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特点,而且还能缩短亲自之间的心灵距离,促进亲子间的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交流。”
比如这位奶奶,如果她的口吻是“宝宝,你要不要和这位叔叔打个招呼?”或者“我们和这位叔叔打个招呼好不好?”我想孩子的反应应该会大不相同吧。一来取代了强硬的命令式语气,二来也尊重了孩子的内心想法,这也是平等对待孩子的一种体现啊!
② 避免情绪化
当孩子犯了错,或者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无奈、生气,这是正常的情绪。但如果在给孩子提建议时用指责、挖苦、贬低等语气,那这个建议就变成了情绪的载体,孩子也变成了情绪的受害者。因此,一定要避免情绪化,采用温和的语气把建议说给孩子听。
关于家长“碍于面子”而强迫孩子去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个之前也分享过一些,还是想再提一句,奶奶对孩子说“这孩子多没礼貌!”和在孩子大哭之后的“闭嘴,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一连几句这样刺耳的话杀伤力太强了吧,更何况是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呢?我在想,奶奶强迫孩子打招呼,除了希望孩子可以有礼貌,另有一部分原因是碍于面子吧!怕自己被指责“没好好教孩子”,在孩子大哭之后,没有安慰孩子,而是让孩子“闭嘴”也是碍于面子吧!面子有多重要?我不知道,不过面子和孩子比,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得多得多得多!或者说这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我常和我的家长说:“不要急,我们一起期待着孩子们改变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