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选择》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的成名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影响了全球大量成功人士。这本书是柯维去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他把之前的7个习惯浓缩成一件事,那就是随时随地能够做出“第三选择”。柯维受孔子影响很大,所以《第三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他老人家“吾道一以贯之”的集大成之作。
第一选择是什么?第一选择是我打败你,按照我的方式来。第二选择呢?我认怂了,你打败我,按照你的方式来进行。而往往的冲突就在这里,到底是谁的选择好。史蒂芬柯维指出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你或者我的方式,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你、我的矛盾和问题。那么什么是第三选择呢?第三选择是咱们俩共同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而且这个解决方案是对咱俩都有好处的。
那么,如何才能够达成第三选择呢?
第一步:“我看到自己”,就是具有自我意识,自己内心深处认识到我的动机、怀疑和偏见,我已经检验过我自己的设想,准备好与你真诚相对。
第二步:“我看到你”,这个是把他人视为人,而不是物或者标签,是对他人的接收、关怀和赞赏。
第三步:“我找到你”,从对方的视角和观点出发,控制用同理心去倾听对方的想法。
第四步:“我和你协同”,是一个邀请,邀请对方参与进来。从表明寻找第三选择的意愿,到界定每个人心中成功的标准,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达成协同,一起共同成长。
文章的后面通过各种举例来告诉大家在不同的场景中如何来应用第三选择。
1、职场中的第三选择:员工加薪。
员工努力冲冲的找到老板要求加薪。老板的前两个选择是:拒绝和同意,第三选择是:谈一谈。怎么谈?理解对方的情绪,让员工感觉到受尊重,谈如何推动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承诺员工业绩上升时给与她/他适当的工资涨幅,这样员工得到了尊重,看到希望,提高收入。而上司由能够解决问题,同时公司也能避免损失,得到更多客户。
2、家庭中的第三选择:亲子关系。
一位父亲如何处理女儿与吸毒者交往的事情,父亲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问女儿“告诉我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吧。”然后告诉女儿说“难为你了。”过了一会,女儿说“我觉得很孤独,你们都很忙,我没有朋友,他俩是我唯一可以说话的人。”父亲说“看到你的朋友受苦,你一定很难受。”就这样,父亲和女儿逐渐达成协同,因为女儿说:“我不知道如果我也这样会怎样?”
孩子有时候说话是会伤人的,但你要知道他们的伤害只是针对他们的情绪而并非针对你。如果你针锋相对地反击,虽然寻求了公平,但丧失了获得第3选择的机会。
3、校园中的第三选择:破窗效应
校长立志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己的领导者。他首先开始清除墙上的涂鸦,坚持了两年,“艺术家们”气馁了,校园恢复了清洁。家长不来学校,他就要求教师去家访。他把学生分成20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个导师负责。最终,这所中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学校。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责任感和领导力。这位校长通过第三选择,调动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好的方法,而不是抱怨和等待失败。
。。。。。。法律、社会中的第三选择等等。
最后是第三选择的人生:
我们通常把生活分成“工作”和“休息”,于是“不停地工作”和“退休后休息”成为了两种选择模式。当你把生活分成这两种的时候,你的生活就会变动非常的痛苦,在这两者中不断的激荡,不断的激荡。
其实我们可以寻找第三选择:就是“做出贡献,同时享受人生”。你得有一个愿景,如果你有一个永久的使命,你就可以永远活在高潮中,选择奋斗,同时也是选择了享受。最重要的是,有个愿意为之奋斗的使命。
文章的最后给出了由内而外创造第三选择的20个建议:
1.不骄傲自满,放下自己总是正确的想法。
2.学会说“对不起”。
3.快速宽恕被轻视的感觉。你可以选择是否被冒犯,如果你感觉被冒犯到,那么就别理会这种感觉。
4.不要给自己或他人太大的承诺,从小承诺开始。
5.顺其自然,继续远行。
6.广泛阅读。
7.每天尽量去锻炼身体。
8.保持充足的睡眠。
9.研读鼓舞人心或者神圣的作品。
10.给自己一些时间,安静地去思考。
11.对身边的人表达爱和谢意。
12.合理地运用你的双耳和嘴巴。
13.学会用时间、真心、宽容和肯定去慷慨待人。
14.不要去与别人比较。
15.心存感激,并且善于表达出来。
16.秉着无尽的热情去为他人发现和创造伟大的胜利。
17.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可以先休息一下。
18.如果真没办法达成协同,请记住在某些情况下“不交易”是最好的选择。
19.当涉及他人的应变能力、缺点和优点时,你要一笑而过。
20.永远不要忽视第3选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