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动力”这个词源于成甲老师的事例,成甲老师的真实身份是一家旅游咨询公司的老板,至于老师、作者都是兼职,他的书、平台上分享的文章内容,大多都是在飞机上一字一句敲出来的。他利用了这些零碎的时间,通过底层认知的方式,支撑起完整的知识输出。一般人都会认为他的成功是坚持,其实他看似“轻易”的成功,靠的不是坚持而是做自己,用原动力做热爱的事。
如果我把这个词汇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上,就是做一个“有原动力”的老师,每天都有满满的动力,并把这份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学习成长的路上,我一直都在。
在我进行线上教学这段期间,我会尽力找与新授课相关的资源并提前观看,确定好本课要布置给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和相关巩固练习,我就觉得这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应该没问题了,学生一定会做得很不错!但交上来的作业,却出乎我的意料,这时我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布置作业要求不明确,还是本课有难度,或是学生不愿意学呢?
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学习内容,学生课堂上学习掌握了,但课后可能会有一部分知识的遗忘,也有一部分孩子不知道科学记录本,需要记录什么内容,于是我将新课的知识概念和课后练习整理出来,做成《学习单》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先进行知识的回顾,再进行做题巩固,比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但之后我从作业里发现少数学生,在选择题中,选了与本课没有关系的折线,还没理解到本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因此,我又增加了学习目标,让学生能更明确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另外,通过咱们周更反思营的各年级组推荐的伙伴们的反思,我也能get到了自己平时在教学上,没有关注到的细节,比如在读到唐春秀老师《我倾尽所能,只愿你更好》这篇反思后,我既受感动,也有了启发,在之后布置作业时,不再只生硬地布置新授课的学习内容,也会表扬完成较好的学生,并且发一些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提交更有质量的作业。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在收集学生完成的优秀作业和精彩的实验之后,我就在学校公众号上推出来学生的科学精彩活动集锦,在这之后,我看到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越来越好了,家长也很重视学生的科学作业完成情况。
我们都学过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教师的期望,因此,我对学生作业进行有温度的评语,在评语中,仿佛是和学生、家长进行对话,也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重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学变得更有温度了。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句话,“底层的认知是你异军的突起,快速成长的战略优势,构建好底层认知,才能极大地提高自我执行计划、解决问题的能力。”
—————————————————————
对于本次教学的感悟:反思要及时、即写,建立自己的素材资源库,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题目;课堂教学注意“留白”,对学生的提问,要有针对性,注意问题不要重复,反思课堂上最真实的细节、问题,一定要有自我的反馈,小步迭代式反思(就好比产品,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作品打磨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