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修行之人,追求的是无我,追求无我的劲头,用的是深深的我执。
从概念上来说,无我和我执是两仪,我执中蕴藏着无我,无我中蕴藏着我执。师父说,修行的目标不是为了去除我执,是为了开悟。现在有些理解了,确实,去我执不是目标,我是存在的,怎么去掉?无我也是我的一种状态。
现在不说概念,说点自己实修的体悟。
自从走入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以来,被要求最多的就是无我的付出,无我地奉献。可是却发现,一头扎进无我的付出中,连家都不要了的人,最后都伤痕累累地回家了,一是家里不支持,一是自己不欢喜。有一部分人是先照顾好小家,并同时去参与公益,慢慢地家里人也参与了进来,一家人越来越和谐,喜庆。无我和我执的转化,在这里体现。再看讲传统文化的老师,真正优秀的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显峰老师,比如蔡礼旭老师,他们那种质朴和通达,这样鲜明的个性,把圣贤的智慧就如行云流水般传递出来了。用“我”传递无我。有些老师口口声声说无我,用的似乎都是圣贤的原话,可是给到大家的却是深深的我执,用无我来彰显我。
再回顾一下我自己的百日筑基,无不充满了“我执”,情绪起来的时候,还不知道“我”在哪里,通过写作,一层一层解剖,逐渐找到“我”,看到“我”,那个“我”竟然消失了,就是通过认识“我执”而化掉“我执”,我的收获却不在“无我”,确实是在小小的开悟。
阴阳的变化,阴阳都是两面,我们不是追求阴,也不是追求阳,甚至不是为了得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因为在极阴时阳很少,这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的,在整个太极八卦的过程中无不是和谐统一的,极阴同时极阳,会让系统崩溃,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当一个危重病人,只要还有生命,他内在都是和谐统一的,调病,就是调生机,而不是追求阳气,所以医生用药,越重的病人,补益越谨慎,病入膏肓时,从来不大补,而是用稀粥温养,一用大补,人的最后一线生机也就断了,因为阴阳不调和了。生命如此,性命也是如此,修行不就是修性命么,修的是心的生机,而不是无我或我执,以万法摄养一心,摄养一心不是“我执”吗?可最终达成了“一心生万法”这样的蓬勃生机。万法摄养一心,对个人而言,万法也包涵各种情绪吧,当然也包涵圣贤的智慧,这些万法怎样摄养一心?通过行法,比如对自身情绪的深刻认识,看到“我”,“我”就化了。比如对圣贤经典,力行之,才转为自身的营养,行愿品很好,如果每天不诵读,最终也不知道其好在哪里,心没有得到摄养。
无论是我执还是无我,最终看有没有让心得到滋养,心有没有生机。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都是养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也就是障碍。有的人有法执,此刻法就是他的障碍,放下法,去服务家人,服务大众才是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