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力不好,小时候背书总是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记得有一次早自习,背诵《沙漠之舟》这篇课文。背了好久,感觉还是结结巴巴。眼看早自习就要结束了,老师也急着回家做早饭,一个一个到老师面前背改成了三个人一起背。我一看,机会来了。就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来到讲台边,想趁着同学们的朗朗晨读声蒙混过关。结果,我的小伎俩没有逃得过老师的耳朵,背完之后那两名同学顺利过关,我被当场拿下。无奈之下,我回到座位上又开始埋头苦读。最后,拖了十来分钟的堂才惊险过关。
迄今为止,背书对我来说也一直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不光是背不下来,背下来也不理解。因为不理解,所以很快又忘记。但是,慢慢接触了一些有助于记忆比如联想记忆、形象记忆之类的方法,感觉记忆还是有窍门的,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而已。
如今,各种帮助理解记忆的方法很多,思维导图是比较火的一种。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进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一句话,思维导图就是利用一张张思维“地图”发散思维,提高人们的记忆、学习、思考能力。
这本《思维导图学古诗》就是思维导图在古诗学习方面的典型应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朗诵古诗词,对培养孩子的文学修养、提升个人气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年轻家长的日常教育任务之一。
但受制于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背诵诗词并且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意义对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思维导图学古诗》在这方面作了有益尝试。本书以80首古诗词为例,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一步一步带你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古诗的美妙意境。
每篇开始是古诗的全文内容,采用拼音加注的方式,确保无障碍阅读,即使普通话不那么标准的父母也可以轻松带着孩子一起朗诵。
接下来就是阅读的重点。在“赏析”环节,思维导图化身为古诗的代表性风景,以此为“树干”,向周围长出“枝丫”,每一个“树枝”表示理解古诗的一个方面,有“诗意”对诗词内容的精准而不失通俗的意译,又有古诗中出现的一些陌生的“字词”及其注音、解释,还有作者在诗词中所用好的表现“手法”、最后是对诗词“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点出本诗的主旨要义。四个方面剖析之后,基本上对这首诗词理解得透透彻彻。
赏析完毕之后,能够背诵下来就更好了。怎么背?“趣记”教会你。在这个环节,又是一副极具形象化的图画构成思维导图,让你通过联想、形象地背记诗词原文。比如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孟浩然在床上睡觉的情景,从这里伸出四根“树枝”分别代表四句诗描绘的风景:第一句“春眠不觉晓”画出了作者睡觉、小草生长、太阳初升的场景,小草代表“春天”,z型的符号代表“睡觉”,太阳代表“破晓”,连接起来就是诗歌第一句,其它各句以此类推。这样看图说话,是不是背诵起来更简单了?
对于低龄儿童,学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还有拓展的空间。在“赏析”“趣记”之后,是“知识链接”,重点通过思维导图或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或介绍诗词的体例分类,有助于小读者们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蕴。
最后的“实践运用”更有意思,这是对读者朋友古诗学习情况的一次考验:是不是记住了?是不是理解了?自己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