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模型延伸视角
1、使用不同核心的AI模型做搜索查资料,就像雇佣了几个秘书,能多维度地进行探索;
2、只需要将大模型提供的内容整理学习,就能比平时更快速地切入某领域;
3、特别是权威期刊、IEEE Xplore数据库和技术会议的资料,经过提炼后再补充专业基础知识,能很快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方便与网友交流;
4、这种AI的多秘书协作模式,本质是借助工具突破个体认知局限,通过交叉验证与整合实现高效学习,也间接帮助我从民科延伸到了学术的高度;
5、下一步行动:
(1)大模型在提供文字答案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毕竟其并非真正的人工智能,目前更多地用于辅助学习和知识补充更为合适;
(2)经常出现不同组的AI模型给出相反的答案,这时需要人工干预进行主观判断;
(3)利用AI模型补充语种和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这能拓展分析视角,在此基础上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得寸进尺的启示
1、最近思绪过重,导致睡眠被干扰,试着默念“暂时放下”,竟获得整夜安眠,之后如法炮制,百试不爽;
2、这意外解锁了“假装放下”的开关,像游戏里的隐藏副本,这种自我暗示触发了神奇的连锁反应;
3、这种假装成功,尝试阶段性投降,曲线救国的策略,比硬扛对自己更有帮助;
4、想起来微习惯就是类似的得寸进尺:从“假装睡着”到“主动放松”,从“暂时搁置”到“持续优化”,发现微习惯的精髓在于制造“虚假胜利”——用心理暗示搭建阶梯,让身体在惯性中逐步攀登;
5、下一步行动:
(1)在所有畏难场景开启“假装模式”,用表演带动真实改变,通过得寸进尺实现突破;
(2)贯彻将大目标拆解为可验证的最小胜利单元,让微小的成功建立自信,再来图谋更大胜利;
(3)警惕完美主义陷阱,这也是拖延症的一种心理,接受成长需要经历笨拙的过渡阶段;
(4)结合“渐进”的思考,在生活中用这种策略帮助自己突破舒适圈;
【三】父母与孩子
1、亲子互动中常出现一种现象:父母因“养育者”身份自带权威感,习惯用经验、资源或情感绑架来主导对话,甚至单方面输出要求;
2、许多父母习惯用“我是为你好”的养育权压制孩子,当孩子逐渐独立后,会意识到这种权力不对等带来的隔阂;
3、其实养育权不代表对错裁判权,就像老师不能用教学权否定学生观点,父母也不能一直把孩子视为财产或下属;
4、放下权力的枷锁后会发现,孩子对世界的敏锐感知、未被驯化的想象力,正是成年人丢失的宝藏;
5、本质上生育行为赋予的只是物理层面的优先监护权,而非精神层面的控制权。孩子从脱离母体那刻起,就是拥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
6、下一步行动:
(1)父母们应该警惕“付出绑架”心理,不能把养育辛劳当作索取顺从的筹码,而是要将亲子关系看作双向成长的投资;
(2)父母与孩子交流,应该是平等对待,做到互相尊重和平等。孩子与父母交流,也应自然地正视身份,除了作为子女的身份,还应理性尊重父母;
(3)在亲子互动的交流中,可以提醒双方即将进入平权对等的交谈,以此为始来展开;
(4)不管是哪种身份,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是否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导致观点分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使命,切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