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学史上,胡和生(1928-2024)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不仅因其在微分几何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因她以女性之姿打破学界藩篱的传奇人生。她师从苏步青,与丈夫谷超豪成就“院士伉俪”,更以“严师慈母”的形象滋养数代学子。这位中国数学界首位女院士的故事,交织着学术的严谨、爱情的默契与家国的赤诚。
艺术世家的“叛逆者”:从画笔到公式的抉择
胡和生出生于南京的书画世家,祖父胡郯卿与父亲胡伯翔皆为知名艺术家,家中藏画甚丰。然而,1937年日军侵华后,祖父珍藏的书画遭洗劫,父亲拒绝为侵略者作画的气节,在她心中埋下“科学救国”的种子。尽管自幼展现艺术天赋,她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国家不富强,人民就会受欺侮”——这一信念支撑她放弃同济大学助教职位,于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成为苏步青的研究生。
在浙大,她以“拼命三郎”的姿态啃下百页外文论文。一次讨论班前夜,她通宵研读德文文献至凌晨,伏案昏睡未醒。苏步青亲赴宿舍“抓人”,见满桌演算稿与词典,怒气顿消,但仍催促她直奔教室作报告。这段经历让她养成了“读书不读透决不罢休”的治学态度。
苏步青的“接班人”:摇动国际数学界的中国声音
1952年院系调整,胡和生随苏步青转入复旦大学,开启微分几何研究之路。她将苏联数学家诺尔琴的仿射联络理论推广至n维空间,论文被诺尔琴亲自撰文推介,震动国际学界。此后数十年,她接连攻克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规范场团块现象等难题,其中对“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的研究,终结了国际数学界长达60年的争论。
2002年,她站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诺特讲台,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性。这一讲座每四年仅邀请一位顶尖女数学家,胡和生以孤立子几何理论的前沿成果,向世界展现中国数学的深度。苏步青曾感慨:“我毕生效力的微分几何方向,长期以来靠她主持……她是我的接班人。”
数学界的“神仙眷侣”:剪发染发中的科研浪漫
胡和生与谷超豪的爱情,始于浙大图书馆的论文讨论。1950年,身为苏步青助教的谷超豪,被这位冒雨奔回宿舍取论文的“小姑娘”打动,两人自此携手科研与人生。婚后,他们蜗居12平米小屋,定下“二保二”原则:家务共担,学术共进。为节省时间,谷超豪学会为妻子剪发、染发,甚至戏称“理发技术不输数学造诣”。
科研上,二人合作破解球对称规范场分类难题,将李群理论引入数学物理;生活中,他们以“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互勉。1991年胡和生当选院士时,谷超豪赋诗祝贺:“红妆不须理,秀色天然妍”——既是爱情告白,亦是对妻子学术纯粹性的礼赞。
“严师慈母”:蚊帐杆下的桃李芬芳
胡和生执教七十载,培养40余位教授,却以“严苛”闻名。学生嵇庆春首次汇报课题时,被她质问“研究动机是什么”,当场语塞。多年后他成为教授方悟:真正的学问需置于更宏阔的学术脉络中。她要求博士生精读文献至“每句话都能复现推导”,讨论班风雨无阻,即便出差也远程参与。
严厉之外,她亦如慈母。学生患胃病,她亲自照料;自费资助郊游,鼓励学子“走出公式看天地”。学生李骏回忆,她力排众议支持其赴美深造,临别叮嘱:“学成必归国。”2019年李骏全职回国,胡和生喜极而泣。
纯粹之心:蚊帐杆与“大结果”的坚守
胡和生一生简朴,家中堆满书籍,唯蚊帐杆见证岁月。面对海外优渥邀约,她淡然拒绝:“国家给我荣誉,能做贡献足矣。” 晚年她仍组织讨论班,告诫学生“要做大结果”——即开拓性课题,而非追逐热点。
2024年2月,96岁的胡和生在上海逝世,留下微分几何的深邃足迹与超越性别的精神遗产。正如她所言:“数学之路崎岖,但女性同样能登顶。”这位用公式书写浪漫的“巾帼英雄”,终以一生诠释了科学与艺术的终极共鸣——在纯粹中抵达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