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足球:20米绕杆运球、停球》观课感
缘起:杭州市优质课足球内容,一节纯教技术的课,视频传到曹强工作室,大家开始讨论发表看法。
“这节课从知识观的角度,一定是没有问题的,从能力观的角度,那一定是不合格的。老师的控制与管理都是有规有据的,但忽视了项目特征。”首先,从师父的这几句话出发,寥寥数语,字字珠玑。引起我的思考:
知识观vs能力观
单一技术vs项目特征
这两者的不断冲突碰撞,是我们目前教师最大的困惑。能力一定比纯技术好,项目特征一定比单一技术好,那么我们普通老师怎么做呢?
先来捋一捋,为什么提倡能力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农事需要整齐划一不需要思维的人才到现在21世纪绝大部分工作可被机械替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拥有开放的、国际视野的、有思想的、善沟通的……这样的一些人才,而不是“书呆子”!
我认为:提倡发展能力=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从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出发,我查阅了季浏2013年发表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里面明确说到了“以人为本”的由来和措施。
①
②
明确强调了从单纯的单一的技术向发展“人”的方向转变。回到这节课,如果拿到题目《足球:20米绕杆》你马上想到什么?为了什么?师父经常问,你为什么上这节课?在2019.10月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上一节课,也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去想,现在我明白了,连为什么都不去想,就无法转变课堂思维。比如,这节课,可以有2个思考:
①是为了学会这个动作,从而在体质测试这个项目中取得好成绩。
②以这个绕杆动作为载体,发展学生变相运球的能力。
不一样的为什么,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同,从第一个目标出发,这样的教学完全没问题,扎扎实实,把技术讲解—练习—指导—强化,没毛病。那么,前面说了半天的能力干什么?那就陷入了又一个问题,关注学科还是关注学生?
因此,不提倡这样的单一技术教学,体现发展能力,以人为本的载体就是师父说的体现“项目化特征”,就是余老师说的“三维度”和“三个一”。
比如:这个绕杆动作说到底在项目特征中是为了不断变向摆脱别人,在不断变向中提高控球能力。(我足球不懂,万一说错了,见谅,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已)那么我在设计中,完全可以借鉴篮球那个思路,两人带球去抢球得分。单一动作就比方说是:变向运球+停球;那么这个游戏载体是练习单一练习,过程中渗透技术关键点的教学;然后组合练习:A动作+这个单一练习,在这个组合中保证完成单一练习的质量,这个过程在比单一复杂环境下完成的动作就是能力的提升;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更复杂的环境中,到第三个1了,游戏和运用,继续能保证完成好这个动作,那么能力更是提升了。而整个过程,我关注的就是这个单一练习的动作质量,只不过创造了更多的环境去练习。
这样既有趣、又有质量,学生情绪有了、能力提升了,何乐而不为?
从画面中看,学生的情绪是低的,教师高度掌控的,老师也累、学生学得也没劲。成尚荣在《儿童立场》说,课堂需要“沸腾的情绪”,情绪哪里来?浅层的是兴趣和愉悦感,真正的情绪就是师父常说的“深度思维”。那么,单一技术教学,学生的交流、沟通、合作、思维从哪里来?
我通过自己的一节五年级《少年拳》课,非常有感触,师父经常跟我说跳出教套路,要有攻防,体现项目特征。我百思不得其解,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因为我练了那么多年武术,我就是这么学的,也没不开心,没觉得有问题。直到10月宁波试教这节课,表面上上的风风火火,学生也不错,但是上完我是非常低落的,我只是通过了很多形式来上这个课,看着很丰富,但是在具体内容教授时又回到了单纯的教动作。最低落的时候,师父一句话“你不转变教学思维,还在教动作,学生怎么可能给你好的反馈?”如醍醐灌顶,半夜灵感乍现,在室友帮助下,拿着拖鞋板以这几个动作为载体,尝试了攻防练习,并通过2天试教,去了四川。整个教学效果我非常满意,有了攻防(项目特征),我在引导上就有了思维含量,我就不是在单纯传授动作了,而是在教方法了,这样的方法教给孩子,不同动作他自然回去思考背后的含义。因此,那节课是我的转折点,师父也表示满意!
回头看,竞技思维确实禁锢了我,而且越是专业练习有时候越难以跳出。那天余老师也这样引导我:
两位大咖不愧是站得高望得远,引领我们不断去思考,去突破……感谢!最后,由衷的感谢工作室所有成员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令我短时间内迅速成长!
钱明星
20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