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年不见的同学回到家乡,家里的同学凑在一起聚聚。
犹豫去还是不去?
不去理由:1、人数大约10人,坐在一起可能有的没的乱聊,浪费时间。
2、多数时间可能是敬酒、破冰,进而有可能唏嘘感叹艰辛和幸福。
3、自卑与自我保护阻止在同学面前暴露缺陷。
4、要考试了,住院已经损失很多时间。
5、大家聚一起,不同气氛中该怎样处理应对呢?
......
去的理由:新鲜感、好奇心——好久不见,大家都变什么样了?
做一件事,不做的理由一串串的涌出,反思总结下:就是保证“安全感”,一种本能反应。
结果,准时赴约,并且说服他人一同前往。
一张成绩单
准时到场后已经到了2人,组织者W与远方来客L,陆陆续续都到了,很意外当年班主任也来了。L回家乡是整理父亲遗物,处理家事。整理过程中发现当年毕业留念册和一份当年成绩单。顿时当年的情景浮现眼前,每个人都在名单中找寻当年自己,学习成绩是那时候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目前重要性有所下降)。老师看着我们:“看着你们坐在身边,但仿佛眼前还是一个个小时候的样子”。那时候有已经成熟稳重的孩子,然而大部分还是精灵、古怪。成绩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稳重的孩子成绩比较稳定,但机灵的孩子也不时的冲击前位。那时候居然还有“智商测试”,有的孩子居然能达到120多分(平均值100,就像阿甘正传中一样),深深映刻在老师记忆当中。
有趣的人
来的同学当中有一位A与组织者W撑起了整个局面、控制住气氛。同学聚会中,必须有热心人不辞辛苦、不计报酬才能组织起聚会。W是同学中的节点,同时也是“移动通讯录”——掌握大多数人的现状。同学虽然不必重新建立信任感,可是多年的分别还是产生了些许陌生。记忆在这里起了很重要作用。A很机灵,老师记得他总是仰头(当时是个小个子),眼睛很明亮。成绩不算很好的他,仍然给老师留下很深映像。聊天过程不断能说出当年趣事细节,期间关联出在座不善言语其他人与他共同往事。时不时丢出个自嘲的包袱——小时候干的坏事,将大家情绪点燃。
那时候的孩子
惹哭老师,老师很年轻现在还是。当年有老师家长给她一张名片并留下“有事可以打电话”,刚毕业两年的她觉得很诧异和无聊,现在都觉得庆幸,孩子在她心目中一样可爱。
惹哭是因为上自习课三人打扑克,老师进教室生气批评,我们怕老师生气,从窗户里把扑克牌扔了出去。她根本没想到,转身出去的功夫,已经有人跳出窗户去捡了回来。第二节课,开开心心的又打起来,当她再次发现的时候,站在那里没说什么,转身出了教室,气哭了。
身高不到1.5米的我也给资历不深的她惹过超级大祸。中午不回家约2人一起搞怪,藏同学的自行车,正在作案中校长大人巡查活捉。人小气大的我,撸袖子干仗的样子与校长胡搅蛮缠。下午一上课她就被叫到教务处受骂,回来后怎么处理我,我忘了。不记得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反正在老师的办公室停课受罚时,好好地看了下周记,发现是谁把好多同学上课不老实的事情记下告诉了老师。
这次聚会很开心,炫富、哭诉、愤世嫉俗没遇到。放下防备互相鼓励,回忆往事少了很多利益交换,清净不少。自始至终沉浸在开心回忆中的我早把不参加的顾虑抛到九霄云外。回到当年,别带分别心,我们还是“小孩子”一起就是来搞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