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比如各个领域的“天才”和大师——除了天赋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坚持刻板(和具体)的日常习惯。
你每天这样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看似很无聊,和你所理解的“美好生活”相去甚远。在你看来,幸福应该来自对“更多”的不懈追求,无论是“更多”什么。
但你没有意识到,有规律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每天在同一间办公室坐上相同的时间。有规律的生活可以是每个月去一个不同的国家旅行,可以是规律性地打破常规。
日常习惯的重点是通过重复的行为和可预期的结果,让你的潜意识变得稳定和有安全感。无论你希望你的日常习惯中包括什么样的常规内容,你都要有决心坚持下去。简单地说,遵守日常习惯的重要性在于,你的固定习惯创造了你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滋养你的个性,让你避免冲动,要知道,冲动往往会带来你最不希望发生的一切。
比如说我自己练字,坚持了500多天,没有办法随着年龄,很多职业有年龄限制,我们服装行业也不例外,按道理来说服装结构师如果在国外,越老越吃香,结果在中国很多服装企业,把很多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因为年龄关系而拒之门外。培养自己练字,如果真的企业愿意请你的,自己可以开创职业开书法班教人写字。
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事都不只是短暂、即时的满足,而且会伴随着阻力和牺牲。有一种方法可以抵消这种“自我牺牲感”,那就是把任务纳入常态,或者用常规来克服阻力,这一点和以下几点就是“日常习惯”如此重要(以及幸福的人更愿意遵循日常习惯)的原因。
01 你的情绪由你的习惯而来,而你的情绪就是你看待生活的滤镜。
我们一般认为情绪来自想法和压力,还有让我们陷入混乱的突发事件。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罗伯特·塞耶(Robert Thayer)认为,情绪是由我们的习惯产生的:我们的睡眠时间、活动频率、思考的内容、思考频率等等。关键在于,并不是某一个想法让我们陷入混乱,而是让这种想法不断重复的模式,它会强化这个想法,并且让想法看起来更合理。
02 让理智的决定来主导你的一天,而不是恐惧或冲动。
如果思维未被驯化,你就会毫无章法,缺乏专注和自我控制,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诱惑,以为自己想得到那些其实你根本就不想要的东西。“今晚我不想为明天的演讲做准备,我想出去喝一杯。”这样的想法短期看来很不错,但从长期来看,它是灾难性的。为了晚上出去喝酒而搞砸一场超级重要的会议,这样的代价太不值得。学习建立日常习惯,就相当于理智地选择如何度过一天,将那些只能带来短暂满足的“垃圾”决定丢到一旁。
03 幸福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做得有多好。“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
幸福不是一直体验新事物,而是以崭新的、不同的方式不断地体验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教导要用追求新事物的激情来驱动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决定和行动,实际上这样做会让我们陷入恐惧,我们会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因此得不到幸福。
04 当你开始规范你的日常行为时,你就不必再受困于“战斗或逃跑”的本能,因为你不再面对未知。
这就是人们很难接受改变的原因,也是那些拥有不变的习惯的人会如此快乐的原因:简单地说,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关闭恐惧本能,安心地享受当下。
05 对于孩子,日常习惯会提供安全感;对于成年人,它带来的是目标感。有趣的是,这两种感觉要比你想象的更相似(至少它们的源头是相同的)。
我们对于未知的恐惧也是相同的:小时候,我们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更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很多事情我们都没有做过,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可怕,会不会造成伤害。成年以后,我们养成了日常习惯,就能用一个简单的说法安慰自己:“我知道该怎样做,我以前就这样做过。”
06 你感到满足,是因为日常习惯会不断重复肯定你已经做出的决定。
比如你做出决定,想要写一本书,你承诺不管需要多长时间,每晚都写三页。那么你肯定的不仅是你最初的选择,还有你完成这件事的能力。这是让你获得认同感的最健康的方式。
07 在你的身体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习惯会成为通向“心流”的路径。
“心流”(也许你已经对此有所了解)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这时,一切杂乱的念头和担忧都不复存在,我们只是将全部精神集中在眼前的任务上。你只需要不断训练自己的身体在不同时间做出不同反应,比如早上七点起床,下午两点开始写作,通常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最终形成习惯。
08 当我们没有养成一定的习惯时,我们就会认为“恐惧”说明我们正在做错误的事。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结果。
生活缺乏规律,只会滋生拖延症。它会给我们制造懈怠的机会,让潜意识对我们说:“好了,现在你可以休息一下了。”而实际上,你的工作任务是有截止日期的。如果你习惯了在那个时间点去休息,你就会这样放纵下去。因为“你已习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