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得是哪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原话已经记不得了,似乎是说我努力赚钱,就是想在这灯火辉煌的城市里,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好像是吴晓波在《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本书里说的一句话,且不去管它了,还是说说关于书店的话吧。
我喜欢逛书店,并不是一定要去买书,是去找一处空间,在一段空闲的时光里能够恰到好处地安放自己的空间。
这样说法似乎显得很文艺,但事实上我只是去呆一会,因为说到文艺或者文青,我连个伪的都算不上。
上大学那会,中关村图书大厦旁边开了一家书店叫第三极,很大、也很全。我常在周围无聊的时候跑去那里消磨一段苦涩的时光,那个时候还是穷学生一个,几乎没有在那里买过书、喝过咖啡。看了些什么书貌似已经不记得了,倒是有一个冬日,天很蓝也很冷,但阳光很好,一束光恰好从窗户射进来,我就那么坐在木地板上晒着阳光读着书,似乎是一本关于禅学的书。
回想起来真是好笑,年纪轻轻读什么禅学啊。书中的内容早已忘记了,但第三极的木地板和那个冬日的阳光却一直记得,算是异地求学的一个温暖时刻吧。
每当遇上在陌生的城市,没有消遣地方可去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书店。比如在一段时间里,成都从一座熟悉的城市变得突然陌生起来,我想出去透透气、排遣排遣胸中的郁结,首先想到的便是位于春熙路的方所和言几又,而后才会想起赵磊那首《成都》里面的小酒馆。
但真实的境况是这样的,在方所和言几又,买不买书无所谓,看不看书也先忽略不计,在那样的场所走一走、看一看,看看书架上一排排整齐的书,看看书架前一个个仔细挑选或者认真看书的人,心中的许多不平事都想开了,爱与恨都不再变得那么强烈。
去小酒馆却是恰恰相反,酒入愁肠不觉得眼中含泪,真是借酒销愁愁更愁。所以,再到后来,遇到伤心难过事,基本是拒绝喝酒的,因为那除了麻痹一会,几乎于事无补。
来到北京之后,空余时间还是喜欢逛书店。曾经在网上搜了一下北京比较知名的书店,似乎有网友总结的十大必去书店,两年多了也没有全去过,去的多的倒是前门大街的PAGEONE,一个是因为近,另一个是比较大,设计装修也很好玩,每次去都有很多男男女女拍照留念。
第一次去PAGEONE就是去打卡了,书没翻基本,光是上上下下的几层楼就有得逛了。而且在三楼的玻璃窗户上凭栏远望,前门大街的恢弘气势也能看个一二,很有意思。第二次去就比较有意思了,在二层的一排书架上随便抽出一本书,却是蔡澜的《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自一翻开,便再也放不下了。随便找个不影响别人的空地先是站着看,后来蹲着看,最后索性席地而坐了看,看这位美食家把寻常的菜和饭描述成什么样的光景。读着读着便口舌生津了,其他的就不少了,单单是一包以往坐火车才吃的方便面,在他那里都是上好的饭菜,这等境界难得,活得也潇洒。
我也硬是在那里或立、或蹲、或坐了两三个小时,看了大半部分。眼睛开始干涩了,抬头看窗外已是华灯初上了,将书放回原处便欣然返回了。
第三次去,是为了找一本书——《遥远的救世主》。话说这本书最早发现是在网络上,还是翻拍的电视剧《天道》的片段,其中丁元英的饰演者王志文的演技和台词让人印象深刻,所以等不到从网上买书的时间,急不可耐地想读读这本书,走了附近的几家书店都没有这本书,一是因为不甚出名,二是因为书比较老,算不得畅销书,所以几乎没有人读。
我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去了前门大街的PAGEONE,刚开始还是自己在书架上找,茫茫书海啊。个把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只好求助店员。店员对书名也很陌生,看着他犹豫的表情,我觉得估计又要落空了。
没想过过了大约半小时吧,店员突然来找到我,说找到了,但是店内仅仅只有两本了。我也是觉得难得,便一口气把两本书都买了下来。想着自己看一本,另一本就送与有缘人吧。没想到多余的那一本后来还真的送出去了。
这是日常去逛书店的时刻,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在书店打发时间就是在机场了。来北京后出差的机会便渐渐多了起来,常常在候机的时候回去那个小书店逛逛,虽然书一般都比较贵,但是装帧不错。遇到喜欢的书,也会随手买一本在飞机上读一读,基本上都是比较薄一点的,来回航班的4、5个小时刚好读完,其实也很不错的。
书店,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就像是一间书房置于一栋房子。那一间书房可以是一角,也可以是完整的一间,不论大小,不论装修如何,只要有一排架子,架子上整齐或者偶尔散乱地放满了书,最好还能有一把舒服一点的椅子或者沙发,再要求一点有一方小小的茶几,能在上面放一个茶杯就行,想想那样昏黄的灯光、满墙的书,还有一杯或浓或淡的茶,足矣。
同样的,城市里的书店不见得非要那么大,装修那么前卫或者豪华,可以是在城市中心,也可以在街角一隅,里面是安静的,有茶或者咖啡,最好有一首懒散的曲子,进店的人可以拍照,但更多的是为了看书,不论挑选还是读书,都不要那么匆匆忙忙的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