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再来看林黛玉这个形象。林黛玉是《红楼梦》里面塑造的非常成功,非常动人的一个女性形象。但是也有很多的读者不喜欢林黛玉。一开始林黛玉给读者的印象,就是性格孤傲,目无下尘,说话尖酸刻薄,有时候似乎很难接近,真的有一些不讨厌喜欢。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完整的展示出来之后,我们会不知不觉的被她所打动,会对这个形象寄予满腔的同情和爱怜。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小说里面是怎么来塑造成林黛玉这个形象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著名的红学家蒋和森先生写的《林黛玉论》。这篇论文对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悲剧命运有非常精到的分析和概括。蒋和森先生说林黛玉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全部复杂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一个我们好像在哪里碰到过,是确实曾经有那样生活过的活人,必须,首先是一个活人,而不是概念的化身,才能这样的或者那样的打动我们。而要写成一个活人,这就主要要求作家必须精通性格的艺术描写。
林黛玉的身世是很特殊的,一方面她虽然贵为小姐,但是她家事不幸,她母亲早逝,小小年纪就被寄养在外祖母家里,后来她的父亲又去世,所以事实上她是一个孤儿的身份在贾府里面生活。这种不幸的身世,对黛玉性格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最重要的一种影响就是不幸身世带给林黛玉的敏感,她对外界的一切都非常的敏感。
她非常计较别人对她的态度,常常会因为环境的变化,甚至季节的变化联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引出很多的生命的感叹。小说里面写到周瑞家的送来两只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微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元妃省亲的时候,大家都赋诗行乐,她本来也可以随声附和的歌颂一番,但是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来因为不能为玉作诗,便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命。
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这不宜流露在她的语言表情上面的,但是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其他人都笑着附和,但是像这样的一件小事,她本来可以一笑了之的,但她却敏感的觉得这样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她大为不满,甚至怒形于色。
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少女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量还显得如此的狭小,但这一切总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那就是她依人为活的命运。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是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样的一种现实处境经常扭曲她的感情和心理,所以她的心永远得不到平静,总是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她有一次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没有给她开门,这完全是一个误会。但想不到就这样的一个小小的误会,严重挫伤了黛玉,她就马上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她想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那一夜她依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的写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这个落花,把那个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
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林黛玉过于敏感。因为在贾府里面上上下下,尤其是贾母,对黛玉还是非常的疼爱的。贾府里的人根本没有因为她的身世而体现出对她的薄情,一切都是代之以小姐之礼,好像黛玉是用太多的猜疑和偏狭折磨着自己。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在这个地方,正是体现出了林黛玉性格当中非常微妙的,让人心动的一种魅力。
蒋和森先生说,原来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做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底下,就愈是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的人。原来这是一个最容易想起自己,而又是最不会为自己打算的人。这是一个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而不知道顺应世上人情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永远不安心于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上的人。由于她在许多表现的背后,都是贯穿着这样的性格。因此这个少女的敏感、小性儿、尖酸刻薄等等,不是把我们和她拉远,而是反而靠近了。我们看到她有一颗像玻璃一样澄清透明,不能曲折但容易碎裂的心。
蒋和山森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做了非常精到地刻画和概括。我觉得这个分析非常到位,正是因为林黛玉特别注重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她也把她和宝玉的爱情,当作她自己生命的全部。当这个爱情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她的生命之火也因此而燃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