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客观固定的“现成物”,而是由主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实践的体验主动建构而成,注重认知的动态性、情境性和主体性。中华文化中虽无 “建构主义” 这一术语,但诸多思想与建构主义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尤其体现在对 “知与行”“学与习”“理与境” 的辩证关系中,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实践性和主体性建构。
一、“知行合一”:知识在实践互动中建构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 是最贴近建构主义的思想之一,其核心在于否定 “知先行后” 的割裂观,主张知识(“知”)与行动(“行”)是相互依存、动态生成的整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
这一思想认为,“知” 并非凭空存在的教条,而是在 “行” 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例如,“孝” 的知识不是仅靠背诵 “孝道” 条文获得,而是通过侍奉父母的具体行动(行),在互动中理解 “孝” 的内涵(知);反之,若仅存 “孝” 的概念而无实践,这种 “知” 是空洞的,不算真正的知识。
这与建构主义“知识在实践情境中建构” 的观点一致:主体通过与环境(如亲子关系)的互动,将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认知,知识的意义在 “行” 中被赋予,而非被动接受。
二、“学思结合”:认知在主动反思中建构
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知识的建构需兼顾 “学习”(接收外部信息)与 “思考”(主体主动加工),反对机械接受或空想臆断。
“学” 是建构的基础:“学” 指通过观察、模仿、传承获取素材(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这只是认知的起点;
“思” 是建构的核心:“思” 是主体对所学内容的辨析、整合(如 “温故而知新”),通过反思将外在知识转化为自身理解。例如,孔子的学生子夏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通过广泛学习(学)与结合自身处境的思考(思),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学思互动” 恰如建构主义强调的 “同化与顺应”:主体并非被动吸收知识,而是通过 “思” 的过程,调整自身认知结构以适应新信息,最终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因材施教”:知识建构的情境性与主体性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体现了对认知主体性和情境性的尊重,与建构主义 “学习者因个体差异而建构不同意义” 的观点相通。
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答案: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道理就行动吗?),孔子劝他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需谨慎);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则鼓励 “闻斯行之”(要果断)。原因在于孔子看到子路 “好勇过我”(冒进)、冉有 “退故进之”(保守),需根据个体特质引导其建构适合自己的行为认知。
这表明,中华文化承认个体的认知起点、性格、处境存在差异,知识的意义并非统一固定,而是由学习者在自身情境中建构—— 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输标准答案,而是 “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帮助学习者基于自身特点完成认知建构。
四、“格物致知”:知识在探索与互动中生成
儒家“格物致知” 的思想(《大学》),经宋明理学发展后,强调通过探究事物(格物)来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其过程体现了 “主体与客体互动建构知识” 的逻辑。
朱熹认为“格物” 是 “即物而穷其理”,即通过接触具体事物(如观察草木生长、研究社会伦理),在反复探究(“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中,逐步积累对 “理” 的认知,最终 “豁然贯通”。这里的 “理” 并非预设的真理,而是主体通过与事物的互动(格物)逐步揭示、建构的规律。
王阳明虽反对朱熹“格物” 的外在性,提出 “心即理”,但同样强调 “致知” 需 “在事上磨练”: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具体情境(事),主体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激活内心的 “理”,并通过实践验证、完善认知 —— 这仍是一种基于互动的动态建构。
五、“道器合一”:知识意义在应用中建构
《周易》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中华文化更强调 “道器合一”:“道”(规律、本质)并非脱离 “器”(具体事物、实践)的抽象存在,而是通过 “器” 体现,其意义在 “器” 的应用中被建构。
例如,“礼”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道),并非空洞的条文,而是通过 “洒扫应对进退” 等具体礼仪(器)来体现;个体对 “礼” 的理解,不是仅靠背诵礼典,而是在践行礼仪(如祭祀、宴饮)的情境中,体会 “礼” 背后的 “敬”“和” 之道,从而建构对 “礼” 的认知。
这与建构主义“知识的意义由应用情境赋予” 一致: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其形式本身,而在于主体在具体 “器” 的互动中,赋予 “道” 以个性化的理解和意义。
总结:中华文化中建构思想的特质
中华文化对知识的认知,始终蕴含“动态生成”“主体参与”“情境互动” 的智慧,与建构主义的核心精神相通:
1.不将知识视为“现成答案”,而强调在 “行”(实践)、“思”(反思)、“境”(情境)中建构其意义;
2.不忽视个体差异,主张知识的理解因主体特质、实践经验而不同;
3.最终指向“知行合一”—— 知识的建构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与生活、伦理、实践融为一体的生命过程。
这种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于: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而应是学习者在实践、反思、互动中,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