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赵红强
读《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作者|周国平,深以为然。
下文凡用双引号的,引用作者原文。斜体为欣赏批阅文字。
“我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
第一个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谈不上。
第二个是头脑,人是有理性能力的,有智力活动的。
第三是灵魂,人是有精神需要、精神追求、精神生活的。”
每个后进学生身上也都存在着这三宝。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他的智力活动,因为种种原因,暂时表现为落后,于是乎视三宝为尘土,失去了被教育的价值。
“与生命相应的教育是体育,应该扩大成为生命教育。德育和美育都是灵魂教育,如果说德育的目标是灵魂的高贵,那么美育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
高贵和丰富这两个词用得很准确。新教育就要引导学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通过各种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而这个往往是应试教育所不屑一顾的。
“因此,我认为在学校里应该有这样四种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而在实际中往往只有智力教育,而且还是残缺不全的。
“生命教育:实现生命的价值
首先谈一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包括体育,还包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
一个人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兴趣,才有可能感到幸福。
怎样才算尊重生命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应该享受生命,要有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生命教育基本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
新教育中反复提及的生命课程,让人云里雾里,现在清晰了。生命课程,起于体育,延伸于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拓展于善待一切生命。第二谈智育,第三谈灵魂。应试教育中,智力不行,同时又不关心他的生命,造成生命的萎缩。
“智力教育:实现头脑的价值
第二点是智力教育。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对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
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成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在理想课堂上,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智力的全面有品质的发展,以智力为乐为爱好。当然不可能单独存在。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智力至少有一半人与其他学生一样,但只是有旧知的不足,要另辟蹊径。如语文单元教学,让学生有多种选择,就是一个好方法。
“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但也很容易被扼杀和磨灭掉。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习惯。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实用性,无论对什么事物,首先就问有没有用。
杜威说,兴趣是一个人的能力的可靠征兆。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看有没有兴趣。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是在真正享受。享受什么?就是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
在以前的认知中,常忽视,提到智力,只谈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而忽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而这才是享受和快乐的源泉。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些学生沉溺于游戏,这不对,但游戏很容易吊动好奇心和兴趣,这需要学习,让学生对学习也进入这样的境界。某些后进生对游戏的痴迷时丝毫看不出后进。要让学生亲近教师和知识,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注意学习的过程有趣。要注意评价的方式。从好奇心和兴趣出发,把教学换一幅面孔,会很有效。尤其对后进生而言。从新教育的整体行动而言,都似曾相识,但又那么别致。最明显的是在行为上。细思之,处处注重好奇心、兴趣和新鲜。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到教育上,我认为就是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必定是具备这个能力的。
在我看来,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
自我教育和自学能力是重要的,就智力而言,自学时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智力。自我教育要让学生自我鼓励,自找兴趣,自寻好奇心,自己享受成功快乐。尤其对后进生而言,教会学生,不管别人如何看我,我取得一点成就,一定要自己表扬自己赞美自己,信心比金子还重要!学生写随笔,要多发现自己赞美自己,而不是去批判自己!
“关于智育,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
总之,智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这是智力教育的本义,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当然更不仅仅是培养职业技能。”
在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中,说得很清楚,知识内在的魅力,即此而已!
“灵魂教育:实现灵魂的价值
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
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美育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美育是对灵魂的教育,对心灵的教育,它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是体验美和爱的能力。”
对于后进生而言,他的生活是很全面的,不能紧盯住他的智力。还要关注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他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特别对于违纪的后进生。还要关注其灵魂的丰富,是体验美和爱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
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我们平时总是在和别人一起聊天、谈话、办事,但是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静下来,想一想人生的问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状况,想一想所经历的人和事。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素所说的“无用的书”。文科有很好的条件,因为“有用的书”与“无用的书”是统一的。一定要读好书。当你读了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没有读,你是蒙受了多大的损失?可是正因为没有读,你还不知道自己蒙受了这么大的损失。”
新教育让学生写随笔和多读书,即此用。引导后进生关注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美育。后进生给人的感觉是简单粗鲁,所以美育的涵养才是更长久之计。
“最后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前者是美育的目标,后者是德育的目标。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
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事实上,那些做出了道德沦丧之事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知人的尊严为何物。”
实际正是如此,往往从社会层次追求,而忽视了精神层次,所谓老子与孔子的道与德的争论。对后进生而言,不仅要关注其与学习有关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更要关注其精神追求。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