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
这本书拖的时间有点久了,从年前到现在,一个多月了,其实在过年回家的火车上就已经看的差不多了,但一直不知道怎么着手去写,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看了下购买时间,这本书是18年6月份买的,当时一起买的还有一本《儒脉斜阳》,是讲曾国藩的,那本书看得快,到手三五天就啃完了,而这本《浮生六记》就拖了下来,一直到最近。也是当时正处于工作中的拐点上,也不适合感慨生活。
生活还是比较难写的,要不我也不能拖这么久。之前考虑了那么久,感觉怎么写都写不出那种感觉,怎么写怎么说都不合适。也碰巧昨晚上跟朋友和舍友聊起来,聊起年轻人在北京漂着的状态,聊着聊着就慢慢意识到,可能迷惘跟看不懂就是生活的常态了吧,如果写的那么清楚明白,可能那也就不是生活了,然后就想到了这本书,也就欣欣然的准备动笔写这篇文章。
这本书是沈复四十六岁写的,写于嘉庆十三年,原文是古文,碍于笔者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只是通读了译文,整体是由张佳玮老师翻译的,读起来也很有韵致。不过碍于年纪不大,阅历也有限,能读懂这本书的几分味道不得知,书是好书,如果各位看本文感觉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那肯定就是我的原因了。
闲话不多说,我们开始。
二、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本书书名取自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选的是“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说是六记,实际残留四卷,讲的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主要是这四部分。而闺房记乐写于篇首,写的是沈复跟妻子陈芸的爱情故事,是文章中最亮眼的地方,而陈芸也被誉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每一篇小记其实都很有意思,在沈复不厌其烦的娓娓道来间,真的能感受到蕴藏在文字里的各样情绪。我羡慕闺房记乐中他的爱情,也渴望养花种草的那种闲情,对他的坎坷遭遇的同情,以及也想游历天下的那种豪情,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的,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在闺房记乐中有那么一段,说的是沈复跟爱妻闲聊,聊到小夫妻都会聊的下辈子也要在一起怎样怎样,陈芸提议画一幅月老图祭祀,后来沈复就真的请人画了一幅月老图,每逢初一十五,夫妻二人焚香拜祷,祈求来生有缘。这段读完我印象颇深,确实有点羡慕这份情感了。
再说到愁,沈复四十一丧妻,四十二丧父,四十四丧子,想想都可怜。坎坷记愁中所记录的种种遭遇,看着特别令人唏嘘,亲人的误解,身边人的背叛,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时的无奈,看着都难受。前几天跟一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比较丧,什么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人生不如意十有九点九九九,哎呀,不对比了,反正人人都不容易。
三、说说感想
这本书的读后感怎么就这么难写,也可能是我还没到那个年纪,体会出来的东西比较浅显吧,其实最大的感想就是酸甜苦辣都是人生常态,每一段经历都难能可贵吧。
其实很容易想到自己,之前有段时间很喜欢写小心情日记,大抵也是记录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吧,其实主要还是以难受为主,因为开心的时候都玩去了,就没有心思写东西了。然而每篇这类的小文章,写出来总觉得缺点什么,写着写着就怕写得太矫情,然后变成了开导自己。
之前还读过一本《忏悔录》,是外国文学家卢梭写的一本回忆录,感觉自己写的东西一直都缺少这么一种灵魂,就是娓娓道来,只叙实事,而不掺杂自己个人情感的那么一种能力。
说到底还是不知道怎么写感想,怕写出来又是说生活中的苦难不算什么的balabalabala,你应该看开点,怎样怎样怎样。
其实内心的感觉不是这样的。所有那种在遭受苦难时的感觉,现在想想能挺过来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本书想到的是苦难这两个字,可能是因为比较佩服沈复遭受了这么多,还依然能苦中作乐的这种态度吧。
写到这吧。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写了些啥。
如果有机会,以后再读一遍吧。